第64章 高祖李淵的教育興國之路(第1/6頁)
章節報錯
突厥的始畢可汗聽說高祖李淵建立唐國成了皇帝,於是派遣骨咄祿特勒前來長安,李淵按照最高禮儀在太極殿設宴款待他,並演奏九部樂。
隋朝初期,隋文帝楊堅制定了包括《國伎》、《清商伎》等在內的七部樂。隋煬帝楊廣時期,增加了《康國伎》和《疏勒伎》,形成了九部樂。這一時期的樂舞主要是為了展示國家的強大和文化的多樣性。
唐朝時期繼承了隋朝的九部樂,並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高昌樂》,形成了十部樂。這些樂部包括《燕樂》、《清商樂》、《西涼樂》、《龜茲樂》、《疏勒樂》、《康國樂》、《安國樂》和《高昌樂》。其中,《燕樂》是唐朝宮廷音樂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它是一種歌舞音樂,具體形式包括聲樂、器樂、舞蹈、百戲等,聲情並茂,絢麗繽紛,集中代表了唐代燕樂的最高藝術水平。
九部樂(包括後來的十部樂)在唐朝的政治和禮儀中佔有重要地位,用於宴饗群臣、禮宴外賓等重要場合,體現了唐朝的開放性和包容性。這些樂部彙集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音樂舞蹈,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展現了唐朝作為當時世界上文化最繁榮國家的地位。
唐朝的樂舞不僅限於宮廷,也在社會各層中廣泛傳播和表演,反映了音樂舞蹈在唐代社會生活中的普及和重要性。隋唐時期的樂舞對後世中國的音樂舞蹈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雖然唐朝實際上發展出了十部樂,但隋唐時期的樂舞無疑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展現了古代中國在音樂舞蹈領域的卓越成就。
始畢可汗在李淵忙著上位的同時,也沒閒著,他透過分化操縱中原,利用政治冊封政策來削弱對手,增強自己的勢力。他率領突厥軍隊多次南下侵擾隋朝邊境,透過軍事行動擴大東突厥的疆域和控制範圍。與中原地區的割據勢力建立聯盟,如劉武周、梁師都等,這些勢力稱臣於突厥,從而增強了東突厥的力量。在始畢可汗的領導下,東突厥的勢力範圍達到了頂峰,涵蓋了從阿爾泰山到大興安嶺之間的整個蒙古高原及附近地區,成為北方的強國。
當時,因避戰亂而遷徙到突厥的隋朝百姓很多,突厥因此變得強盛,東起契丹、室韋,西至吐谷渾、高昌等各國,都臣服於它,擁有控弦之士(擅長騎射的戰士)超過一百多萬。太宗因初創基業,曾藉助突厥的兵馬,前後饋贈的財物不可勝數。然而,突厥卻因此恃功而驕橫,每當派遣使者來到長安,常常行為蠻橫,但高祖李淵也總是寬容對待他們。這一情節在眾多有關唐朝的書籍或影視劇中都有體現。
始畢可汗的一生都在發動戰爭和政治鬥爭,他的行動不僅塑造了突厥汗國的命運,也對唐朝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歷史程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突厥使臣骨咄祿特勒在長安城吃喝玩樂好不瀟灑,揮霍了幾日後,得了唐朝的豐厚利好之後,高興而歸。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確保法律的統一和適用,唐高祖李淵命令裴寂和劉文靜等人著手修訂法律條文,完善法律體系,並要求他們實行教育改革,廣攬人才,培育國家發展的下一代。
裴寂和劉文靜等人立即著手實施,一點都沒敢耽擱。他們以隋朝的《開皇律》為藍本,結合唐朝的實際情況,開始了唐代法律體系的構建工作。這一時期修訂的法律主要包括《武德律》等法律條文。
《武德律》共12篇500條,是唐代的首部法典。它繼承了隋朝《開皇律》的基本框架和內容,同時根據唐朝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一些調整。律文部分主要包括刑事、民事、訴訟等方面的規定,確保法律的全面性和實用性。《武德律》不僅是一部法律文字,也是唐朝法律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展現了唐朝在法制建設上的成就。
在裴寂和劉文靜的主持下,唐初又設立了國子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