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已是三月下旬,因為李世民多次率領軍隊作戰,平定了長安周邊多個割據勢力,吸引了大量志同道合的人士加入。

唐王為了對秦國公李世民所作貢獻加以肯定和表彰,李淵封李世民為趙公,這一封賞不僅體現了李淵對李世民的信任和器重,也是對李世民軍事才能和領導力的認可。

隨後,在長安城政治勢力的操控下,小隋恭帝楊侑釋出詔令,將十個郡劃歸唐王李淵,並將唐王升任為相國,總攬百官,同時設立丞相以下的官職,再賜予李淵九錫之禮。

九錫之禮是古代天子賜給諸侯、大臣的九種器物,是最高禮遇的表示。這一禮儀起源於先秦時期,特別是周朝,並在後來的歷史中成為權臣篡位的前兆。九錫之禮包括車馬、衣服、樂縣(定音、校音器具)、朱戶(紅漆大門)、納陛(特鑿的陛級或較矮的木階梯)、虎賁(守門之軍或虎賁衛士所執武器)、斧鉞(用於作戰的兵器)、弓矢(特製的弓箭)和秬鬯(供祭禮用的香酒)。

九錫之禮不僅是物質上的賞賜,更是精神上的認可和權力象徵。獲得九錫的權臣,通常意味著其權力和地位已經接近或等同於皇帝,在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國時期被頻繁使用,幾乎成為權臣篡位的必經之路。

唐王李淵得了如此貴重的賞賜後,對他的僚屬說:“這些都是阿諛奉承之人所為。我既然已經掌握大權,何必還要這些加封,接受這些寵賜呢?如果按照魏晉時期的做法,那些都是繁文縟節,虛偽的行為,欺騙上天,矇蔽百姓;實際上他們的功績還不如春秋五霸,追求的名聲超過了三王,這是我常常所鄙視和嘲笑的,我如果接受這樣的賞賜,也會為此感到羞恥。”

眾人聽後,反駁說:“歷代都是這樣做的,您何必不接受呢?”

唐王回答道:“堯、舜、湯、武,他們各自根據不同的時代,採取不同的治理方式,都是憑藉至誠之心來順應天命,安撫百姓,並沒有聽說夏朝、商朝末年一定要效仿唐堯、虞舜的禪讓。如果少帝(楊侑)有此感受,他一定不會同意這樣做;如果他無此感受,我如果為了自尊自大再去假意謙讓,這是我平生所最不願意去做的事情。”

最終,唐王只是將丞相府改稱為相國府,而那些九錫之禮的特殊待遇,則全部歸還給了有關部門。

這一決定不僅體現了李淵的謙遜和務實,也展示了他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理解。而正是他的這種謙虛謹慎的態度,再次獲取了眾人的好感和忠心。

人若得好運,好運來得也快。李淵憑藉自己的為人和胸懷,很快又有人傳來“投名狀”。

此人名竇抗,字道生,是隋唐時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和軍事家。竇抗的母親是隋文帝楊堅的親姐姐萬安公主,父親是隋朝駙馬都尉竇榮定,也就是說竇抗的父母是隋煬帝楊廣的姑父、姑姑,竇抗、楊廣、李淵曾是表兄弟。

竇抗年輕時便進入太學學習,後歷任千牛備身、梁州刺史、岐州刺史、幽州總管等職,襲爵陳國公。他因父親病重而守孝盡禮,隋文帝因其孝心曾親臨竇抗家中慰問,並給予厚賞。

然而,隋煬帝楊廣繼位後,因猜忌之心成性,竇抗曾被其免去官爵。後竇抗又被楊廣派往靈武巡視長城。可見隋煬帝有多嫉賢妒能,最後眾叛親離也是咎由自取。

當竇抗得知李淵起兵攻入長安,扶植代王楊侑為帝,並封任大丞相後,決定前往長安投奔李淵。李淵髮妻(太穆皇后)竇氏是竇抗族妹,這層關係也是促使竇抗選擇了李淵的原因之一。

竇抗投誠,可未空手前來,而是獻出靈武郡、鹽川郡(今寧夏鹽池縣)等數郡前來投靠唐王帳下。

隋朝靈武郡,是今日寧夏靈武市。古稱靈州,是寧夏回族自治區下轄的一個縣級市,位於寧夏中部,黃河東岸。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