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唐王舉辦追諡大典祭祖固根基 李世民勇退薛家軍解扶風之困(第5/5頁)
章節報錯
的勢力看到了李唐的潛力,紛紛傾向於歸附李唐。這一戰就像一顆訊號彈,在亂世的天空下,照亮了李唐走向統一天下的道路,讓人們看到了統一局面的曙光。薛仁杲率殘軍撤回隴右,這一地區的歷史格局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李世民率軍返回扶風郡時,被唐弼管制了三年之久的扶風太守竇璡、河池(今陝西省鳳縣)太守蕭瑀以及扶風郡的主要官員們,已在城門之下等待著李世民,慶祝他得勝歸來,並舉辦了慶功宴。
在宴席上,因竇璡與李淵家族是親戚,入席就表示要獻出城池投效唐王。他知道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在宴席之上,竇璡看到眾人都在,便站起身來,對著李世民一方的人恭敬地說道:“今感於唐王義舉,願獻出城池投效唐王。我竇氏家族本與唐王家族有親,如今當共赴大業。”
說完,他看了一眼身旁的河池太守蕭瑀。
李世民率領大軍西征薛仁杲之前,河池之地猶如一顆關鍵的棋子,其太守蕭瑀的態度對局勢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於是,李世民特意挑選了一隊親信,馬不停蹄地趕往河池郡。
那是一個陽光初照的清晨,李世民等人來到河池郡的城門前報上名號。守城計程車兵看到李世民一行人的氣勢不凡,不敢怠慢,趕忙進去通報。不多時,李世民被迎進了府堂,河池太守蕭瑀已經在那裡等候。
蕭瑀看到李世民前來,心中也是一番揣度。他知道如今局勢動盪,李淵起兵之後勢力日益壯大,而李世民作為李淵之子,更是勇猛善戰,聲譽在外。此時他的內心在對未來的權衡中略帶猶豫,但表面上依舊保持著禮貌的熱情。
李世民恭敬地行了一禮,說道:“蕭大人,久仰大名。晚輩今日前來,一是奉家父之命,二來是有要事相商。”
說罷,他從懷中取出李淵寫給蕭瑀的一封信,雙手遞上。
蕭瑀接過信,慢慢展開閱讀。信中的話語誠懇而富有感染力,李淵在信中言明如今天下大亂,百姓困苦,李淵欲舉大義之旗平定天下,拯救蒼生,特邀請蕭瑀共襄盛舉。
蕭瑀讀完信後,心中一動。他想,自己本就是隋朝官員,可如今隋朝風雨飄搖,自己空有一身抱負卻難以施展,而李淵父子,看起來更有成就一番大業的可能。
李世民見蕭瑀讀完信後沉思不語,便接著說道:“蕭大人,如今之隋朝,朝綱不振,奸佞當道,民不聊生。家父興兵,只為恢復秩序,解百姓於水火之中。大人德高望重,若能與我們一同舉事,日後必能成就一番大業,名垂青史。”
蕭瑀抬起頭,看著李世民,堅定的說道:“秦王殿下,老夫也早有此想法。只是不知貴軍如今有何規劃?”
李世民大喜過望,抱拳說道:“大人果真深明大義。如今我軍即將西征薛仁杲,待平定西部之後,便要進軍中原。大人若能獻出河池郡,無疑是對我們極大的支援。”
於是,在這場會面結束時,蕭瑀心中已經決定獻河池郡歸唐。
此刻宴席之上,看到竇璡看向自己,立即起身,向在座諸位直言表達了獻河池郡歸唐的決心。
李世民回到長安後,向唐王李淵彙報了攻打薛仁杲的戰況,並講述了竇璡、蕭瑀願意投效的事情,唐王非常高興,李淵當即冊封竇璡為工部尚書燕國公,蕭瑀為禮部尚書宋國公,同時命二人繼續駐守扶風、西池兩地。
西征的勝利暫時穩定了長安西部的時局,考慮到東部尚有屈突通軍隊還在硬著頭皮死扛拒降,李淵聽取謀士的建議,決定先派人到河東招降屈突通。
面對時易世變、今非昔比的李淵政權,屈突通能否審時度勢成為識時務者的俊傑而順利被招降呢?我們下章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