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充在去年十二月的戰役中慘敗於李密之手,然而,楊侗出於種種考慮,並未對他有所責怪,反而慷慨地為他補充了七萬兵力。這一舉動無疑給了王世充東山再起的機會,也讓他對未來的戰局充滿了期待。

成功獲取東都的增派的兵力之後,王世充復仇之心愈發膨脹。他站在戰略地圖之前,緊緊盯著李密瓦崗軍的所在地。正月的陽光灑落在中原的大地上,卻沒有一絲溫暖與生機,四處瀰漫著戰爭帶來的生靈塗炭,餓殍遍地。

此時洛口倉在李密手中猶如一顆關鍵的棋子。洛口倉地勢險要,且儲備著大量的糧草物資,是各方爭奪的戰略要地。如果能夠成功攻打下來,不僅能夠解決自己的糧草之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李密的勢力。

王世充轉身面對將領們,聲音洪亮,充滿決心地說道:“諸位,如今我等得了東都之兵,兵力雄厚,此乃天賜良機。李密就在洛北,我們此次必須將其徹底擊敗,才能保證東都洛陽政權的安穩。”

將領們個個表情嚴肅,他們都知道與李密戰爭的重要性。只有擊敗李密,才能彰顯他們的實力,才能在這亂世之中贏得一席之地。

王世充站在地圖前,用手中的劍指著各個地點,闡述著自己的作戰計劃:“我們要兵分三路,左路繞到洛口倉的側翼,佯裝攻城,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中路為主力部隊,正面進攻,要以強大的氣勢衝破他們的防線。右路則迅速迂迴,截斷他們的援軍之後路。”

王世充的聲音低沉而堅定,每一個字都充滿了力量。

第二日,一切準備就緒,王世充率領大軍從河陽浩浩蕩蕩地向著洛口倉進發。

前文我們講過,河陽位於黃河南岸,而洛口倉位於黃河北岸,即今天鞏義市東北15公里的河洛鎮七里鋪村東原上。

洛口倉在河陽的東北方向,兩地相距約100公里。透過大運河相連,共同構成了當時重要的糧食運輸和儲存網路。洛口倉的興建與隋唐大運河的開鑿密切相關。隋朝時期,為了加強東都洛陽的糧食儲備和運輸,洛口倉作為大運河的重要糧倉之一,起到了樞紐的作用。它不僅滿足了洛陽的糧食需求,還是向長安、東北輸送糧食的重要中轉站。

終於,隋朝大軍到達了黃河南,王世充命令大軍立即攻打李密派駐在這裡的守軍。王世充身先士卒,率領著將士們衝鋒陷陣,與李密的軍隊展開了殊死搏鬥,戰場上硝煙瀰漫,喊殺聲震天。

由於王世充此次出征得到了七萬軍力增持,人數眾多,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隋軍直接碾壓了駐守在這裡的瓦崗軍。瓦崗軍大敗而退。

戰後,王世充命令軍隊在鞏縣北駐紮下來。

鞏縣是今鞏義市,位於河南省中部,北臨黃河,南依嵩山,東接滎陽市,西連偃師市。鞏義地處黃河與洛河的交匯處,黃河在鞏義市北部流過,伊洛河則在市西部入境,向東流經鞏義市後匯入黃河。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鞏縣,治所設在站街老城,隸屬河南郡。隋大業元年(605年),縣治移至洛口,這一變動反映了當時鞏縣地區重要性的提升。隋朝時期,鞏義是洛口糧倉的所在地。

王世充帶領軍隊從河陽攻打洛口倉,需要渡過黃河,黃河在這一區域水流較為湍急,河面寬闊,是天然的軍事防禦屏障。李密佔據洛口倉後,憑藉黃河的天險可以有效地抵禦來自南岸的進攻。對於王世充來說,要想攻打洛口倉就必須克服黃河這一障礙。

在古代戰爭中,控制河流渡口或者能夠順利渡河作戰的一方往往具有戰略上的優勢。如果王世充能夠成功渡河並架設浮橋,就可以保障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投入戰鬥,同時也切斷了李密軍隊可能的退路或者增援路線。

架設浮橋是一種較為常見且有效的渡河作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