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章筆者已經概述李淵的身世背景,但在建立唐朝之前,他的成長經歷又是如何呢?

我們知道,李淵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後裔七世孫,世代顯貴,名副其實的官七代。在隋朝,由於獨孤皇后是他的姨母,隋文帝楊堅又是“妻管嚴”,再加上李淵自小身強力壯,聰慧過人,所以深得隋文帝的垂愛。

公元572年,李淵七歲,父親李昞一去世,隋文帝楊堅即襲封李淵為唐國公,在隋朝,唐國公是從一品,僅次於郡王,是皇家以外人員所能受封的最高爵位。九年後,也就是公元581年,此時的李淵剛滿16歲,隋文帝又任命其為千牛備身,御用身邊。千牛備身這個職務,可不是一般人能夠擔任的,不單單要有能力,更重要的是關係。這個職務在隋朝是一種高階禁衛武官職位,負責皇帝的人身安全,相當於清朝的領侍衛內大臣或御前侍衛,若非自己親信之人,難得此職。

而這千牛備身的職位,不僅讓李淵早早的接觸到權力中心,還讓他有機會學習治國理政的精髓,也成為日後他逆襲成君打下的根基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隋文帝后又命李淵先後擔任了譙、隴、岐三州刺史。刺史一職在當時是中央政府直接派遣的官員,負責監察地方官員,類似於現代的紀檢委派出機構的紀檢書記,負責監督地方官員的行為和行政事務,同時還有一定的軍事管理許可權,相當於現在的省級一把手級別,還兼省軍分割槽司令員,是一個具有較高階別和多重職責的官員。

李淵調任譙、隴、岐三州刺史,這一調任不僅是國家領導人對他能力的認可,也對他未來的政治生涯做好了鋪墊,且這三州在當時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能在這裡當官的都是有權有勢的大族世家子弟,李淵在這三個州當“一把手”,不僅積累了資歷,還拓展了人脈。

在譙州,李淵透過減輕百姓的賦稅負擔,以緩解民眾的經濟壓力,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實施嚴明的法律制度,確保社會秩序的穩定。透過有效的治理,贏得了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年紀輕輕的他早早地就展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領導能力。

在隴州期間,隴州由於經常遭受乾旱,莊稼欠收,人民生活困苦。其帶領百姓興修水利,賑災救濟,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生產和生活條件,贏得了“人多殷富”的讚譽。

李淵在岐州,負責地方行政事務的同時,並擔當抗擊突厥犯邊擾境、鎮守京都長安最後一道防線的重擔。

透過在譙、隴、岐三州的治理,李淵不僅提升了自己的政治和軍事能力,還積累了豐富的治理經驗,尤其在此期間取得的卓越政績,使他在朝廷內部和民間社會都積累了極高的聲望,為他後來起兵推翻隋朝、建立唐朝贏得了廣泛的支援,夯實了強大的根基。這一經歷對他個人的成長和政治生涯的成功,也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是,凡事都具有兩面性。隋文帝楊堅對李淵的器重與信任,在楊廣繼位之後,使得這對昔日的“姨表兄弟”之間的個人恩怨和猜疑愈發嚴重,從而為君臣關係的惡化埋下了伏筆,留下了隱患。

正如古語所言:“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高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在楊廣即將登基成為一國之君之際,怎能不對才華橫溢、品德出眾的李淵心生嫉妒和猜疑防備呢?

那麼,身為隋朝官員的李淵,在面對個人命運、國家興衰、君臣矛盾以及權力鬥爭等諸多複雜局面時,他將如何巧妙地應對並周旋於其間呢?我們且看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