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屈突通夜襲王長諧,李淵神機妙算扭轉戰局攻打河東郡(第2/4頁)
章節報錯
遠地區存在著較多不穩定因素,像鄭元暃這樣背後有家族勢力支撐的地方官員,如果存在割據的野心或者不穩定的因素,都可能成為李淵稱帝建立唐朝的不穩定因素。
鄭元暃被張倫俘獲後,歸降李淵義軍。在唐朝初期被重用,曾多次出使突厥,以其機智和辯才在外交上取得了顯著成就。他能夠用禍福之理說服突厥可汗,使其撤兵回國,展現了出色的外交才能。鄭元暃的外交和軍事才能,為唐朝的穩定和對外擴張提供了重要支援,被譽為“能言善辯,能隨機應對”的外交家。
接下來,李淵再次召開了重要的軍事會議,因為他意識到屈突通還在河東堅守,對義軍和後方構成著直接威脅。如果長時間僵持,不僅會影響李淵軍隊的整體戰略部署,還可能使李淵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
李淵對王長諧說:“屈突通的隋軍精銳士兵不少,但相距僅五十多里,他到現在還不敢前來應戰,足以說明他計程車兵已經人心不齊,不為所用。但是屈突通若不出戰,他還擔心楊廣追究其懼戰之罪,所以他又不敢不出戰。如果他出戰,必會渡河攻擊你們,那麼我立即率軍進攻河東,河東有可能會被我軍攻下;如果屈突通選擇固守城池,全軍守城,那麼你們就切斷他的河梁。前扼其喉,後拊其背,前後夾擊,控制敵方的要害,屈突通感到壓力,必會逃走!”
李淵所說的“河梁”指的是黃河上的橋樑。此處指的是蒲津橋,始建於春秋時期,位於山西省永濟市,是黃河上歷史最早、跨度最長、規模最大的一座巨型曲浮橋,被譽為“天下黃河第一橋”,最初為軍事用途而建。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對蒲津橋進行了大規模改建,使用鐵索和鐵牛固定浮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浮橋之一。蒲津橋最著名的特色是其地錨,地錨鑄就四尊巨大的鐵牛,每尊重達45至75噸,分別置於兩岸,用於固定浮橋的鐵索。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一俗語即來源於蒲津橋所在的黃河兩岸,形容世事盛衰興替,變化無常。蒲津橋不僅是中國古代橋樑建築的傑作,也是世界橋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蒲津橋的發現和研究,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也讓我們對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王長諧雖聽得李淵的提醒,恭敬地抱拳領命,因出征以來未有敗仗,心中有些許不以為意,但也知曉大將軍的叮囑定然有著深遠考量。軍事會議結束後,諸將各司其職,營帳之中逐漸恢復平靜,然而平靜的表象下,戰爭的暗流卻在不斷湧動。
李淵不愧是“老謀深算”,剛在軍事會議上提醒過王長諧要留意隨軍的偷襲,當夜,屈突通便派遣虎牙郎將桑顯和率領數千名驍果騎兵在夜間偷襲王長諧等人的營地。
當夜,月色被烏雲遮掩,天地間一片朦朧的黑暗,仿若一隻無形的巨獸將整個大地吞噬。屈突通站在城樓上,眼神望著河西的方向,他已經謀劃好了這一次的偷襲,他斷定駐紮在河西營寨的王長諧必認為他不會輕易出城,所以他要出其不意給對方一個帶著驚嚇的驚喜。
此時,屈突通手下愛將虎牙郎將桑顯和已經率領著數千名驍果騎兵,如同暗夜中的幽靈一般,悄無聲息地正向王長諧等人的營地摸去。
驍果騎兵們個個身披重甲,駿馬的四蹄也都包裹著厚實的皮革,以儘量減少行軍時發出的聲響。他們穿梭在黑暗之中,只有偶爾馬蹄踏在落葉或枯草上發出的輕微沙沙聲。很快,他們便抵達了王長諧營地的外圍。
王長諧營地中計程車兵們大多還在沉睡之中,警戒略顯鬆懈。偷襲的訊號一發出,桑顯和一馬當先,揮舞著長刀,率領著騎兵如潮水般衝進營地。一時間,喊殺聲、慘叫聲打破了夜的寧靜,火光在營帳間迅速蔓延開來。
王長諧倉促應戰,指揮士兵們奮起抵抗,可一時間還是陷入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