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嘉縣、修武縣和朝歌縣等六縣。北魏時期,郡治遷至枋頭(今河南浚縣西南),後又遷回汲縣。隋朝初年廢置,大業三年(607年)重新設立,治所在衛縣(今浚縣衛賢)。唐代天寶元年(742年)再度改為汲郡,治所仍在汲縣,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衛州。

汲郡是許多歷史名人的故鄉,包括比干、姜子牙、汲黯和賀鑄等。汲城還以其豐富的文化遺產著稱,如《呂氏鄉約》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鄉約,體現了當地社會文化和治理理念。汲郡的歷史上有許多重要人物,如王宏,他在任期間積極勸課農桑,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汲郡不僅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行政地位,其文化遺產和社會影響力也使它在中華文化中佔據獨特位置。

宇文化及為了達到目的,又派人前往對東郡的官吏和百姓嚴刑拷打,逼迫他們交出米粟。那些無助的官吏和百姓們,在酷刑之下,眼中滿是絕望,紛紛苦苦哀求:“將軍啊,我們已經實在沒有多餘的米粟了,請您放過我們吧!”

前文我們曾經提及,東郡長官王軌實在無法忍受宇文化及的殘暴統治。經過一番商議後,王軌決定向李密請求投降。他暗中派遣通事舍人許敬宗前去向李密表明誠意。

許敬宗見到李密後,誠懇地說道:“李將軍,如今我們飽受宇文化及迫害,實在走投無路了。在那無盡的恐懼與折磨中,我們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還望將軍大人不記小人過,收留我們。我們定當竭盡全力,為將軍效力,以報將軍的大恩大德!”

李密聽後,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欣慰,欣然接受了王軌的臣服。他微笑著對許敬宗說道:“如今局勢多變,你等能堅守本心,歸附於我,本將軍定不會虧待你們。”

為了安撫歸降之人,李密給予了他們重要的官職,讓王軌擔任滑州總管。同時,李密還讓許敬宗擔任元帥府記室,與魏徵一同掌管軍中文書事宜。此後的時光裡,魏徵和許敬宗共同為李密的軍隊撰寫著重要的檔案,策劃著戰略與戰術,兩人皆成為了隋唐時期歷史長河中閃耀著璀璨光芒之人。

不僅如此,時年七十六歲的房公蘇威此時也在東郡。他看到其他人都已投降李密,考慮再三,便也跟隨眾人一同投降了李密。

蘇威(542年-623年),字無畏,京兆武功(今陝西省武功縣)人,北周至隋朝大臣,西魏度支尚書蘇綽之子,大冢宰宇文護之婿。蘇威在隋朝初年備受重用,歷任要職,力主減輕賦役,並主持修訂隋朝法典《開皇律》。然而,由於結黨營私等問題,他多次被罷免,最終病死於長安。

蘇威出身京兆武功蘇氏,世家名門。他五歲喪父,悲哀如同成年人,表現出早熟。北周時期,蘇威繼承美陽縣公的爵位,任郡功曹。大冢宰宇文護禮遇他,並將女兒新興公主嫁給他。然而,蘇威見宇文護專權跋扈,恐怕災禍連累自己,於是逃到深山中隱居,以讀書為樂。

隋文帝楊堅掌握北周實權後,高熲向楊堅推薦蘇威,楊堅也一向看重他的名望,於是召他入府。蘇威到相府後,楊堅與他交談後十分高興。不久,蘇威得知楊堅有篡位計劃,於是逃歸故鄉。高熲請求追回蘇威,楊堅說道:“此不欲預吾事,且置之。”

楊堅稱帝后,立即徵召蘇威,封為太子少保、邳國公,不久後還讓他擔任納言、民部尚書。蘇威力主減輕賦稅和勞役,致力於採用較輕的制度,與民謀福祉,隋文帝大多聽從他的建議。

蘇威與高熲共同執掌朝政,成為“四貴”之一。他多次參與朝政決策,負責修訂《開皇律》,為法制整備做出重大貢獻。蘇威還曾多次擔任尚書右僕射、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等職,政刑大小均參與籌劃。

開皇十二年(592年),蘇威因兒子蘇夔與國子博士何妥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