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未能改變河東郡城的命運。但是,堯君素堅守蒲坂城,製作木鵝漂流黃河求援,這一故事與“鴻雁傳書”齊名,成為我國曆史上忠貞不渝的象徵。

唐高祖李淵得知堯君素依然堅守不降,心中頗為惱怒。他派剛從東都歸降而來的龐玉和皇甫無逸前往河東郡蒲坂城,試圖勸降堯君素。

關於皇甫無逸,我們在前文已經介紹過,他曾是“洛陽七貴”之一,王世充在東都暴動時,逃離洛陽投靠了唐朝。皇甫無逸因其清正廉潔、嚴明法紀,多次受到皇帝和百姓的稱讚。他的事蹟被後世廣為傳頌,成為官員清廉從政的典範。“斷帶為炷”的故事更是名垂青史,激勵了無數後人。

龐玉,出生不詳,卒於637年,京兆郡涇陽縣(今陝西省涇陽縣)人,祖籍南安郡(今甘肅省臨洮縣),出身於南安龐氏。他身材魁偉,英武有力,明曉軍法,久守宮禁,熟知朝廷典制。隋朝時期其門蔭入仕,授監門直閣。大業末年,支援王世充留守洛陽,抵抗瓦崗起義軍。不久,他明智地跟隨皇甫無逸投降唐朝朝廷。並在唐朝初期繼續受到信任和重用。他不僅在戰場上表現出色,還在朝廷中擔任重要職務,展現了其多方面的才能。

臘月十八,龐玉、皇甫無逸兩人站在城下,向堯君素陳述利害,勸堯君素投降。

龐玉他高聲喊道:“堯將軍,隋朝已亡,天下大勢已定,何必再作無謂的抵抗?若肯歸順,李淵陛下必不會虧待於你!”

堯君素站在城樓上,冷冷地看著龐玉,眼中沒有絲毫動搖。他沉聲道:“龐玉,你曾是隋朝之臣,如今卻背主求榮,有何面目來勸我?天下大義,豈是你這等小人能懂的?”

話音未落,城頭箭雨驟發,皇甫無逸冠纓中箭,踉蹌跌坐泥中,龐玉兩人被堯君素一番話噎得無言以對,只得悻悻退下。

李淵聽說堯君素如此忠義,又派使臣前去賜給堯君素金券,承諾不殺他。然而,堯君素依然不為所動。因堯君素家眷尚在長安城中,李淵便命人將他的妻子帶到蒲坂城下。

堯君素的妻子在城下抬頭望著城樓上的丈夫,眼中滿是淚水:“夫君,隋朝已亡,你何必再自討苦吃?投降吧,我們還能過安穩日子。”

堯君素看著妻子,心中一陣酸楚。他知道,妻子是為了他好,但他無法放棄心中的信念。他深吸一口氣,沉聲道:“天下大義,不是你們婦人能懂的!”

話音未落,堯君素已拉弓搭箭,箭矢如流星般射出,妻子應聲倒地,城下一片譁然。

堯君素握弓的手青筋暴起,箭矢穿透妻子左肩。崔氏嘶聲道:\"你守的究竟是大隋,還是自己的執念?\"

堯君素卻再無表情。他自知大勢已去,已無退路,但他志在堅守至死,幾日來,每次談到國家,都不禁流淚。他對將士們說:“我從前在藩邸侍奉主上,大義所在,不得不以死相報。如果隋朝的國運真的終結,天命已有所屬,我自然會砍下自己的頭交給你們,任憑你們去換取富貴。但現在城池堅固,糧草充足,天下大勢尚未可知,你們不可心生異志!”

堯君素為人嚴明,善於統御部下,部下無人敢背叛他。

然而,時間一長,糧倉中的糧食耗盡,餓殍遍地,城中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狀。校尉李楚客親眼見炊卒將人骨投入釜中,肉香瀰漫時,老兵們卻跪地嘔吐不止。堯君素每日巡視城防,腰間佩劍換成當年晉王府所賜儀刀。某夜巡至西門,忽聞暗處啜泣,卻是兩名士卒在分食已逝嬰孩。

因蒲坂城被唐軍圍困近一年半,城內訊息閉塞,剛剛他們抓到了城外的細作,才得知江都隋煬帝被殺,東都洛陽已由王世充掌握。

十二月六日深夜,薛宗與李楚客率死士二十人突入將軍府。燭影搖紅間,堯君素正擦拭楊廣親賜的蟠龍銅鏡。\"將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