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我們講過,李淵大軍在公元617年十月初四已在長安城附近聚集,安營紮寨。到了十月十四日,李淵調動各路軍馬已對長安城構成合圍之勢,開始封鎖圍困長安城。

李淵命令眾將不要急於攻城,而且嚴申軍令,士兵不得擅自離營,不得入附近村落搶掠。同時派人至長安城下,向城中守將重申尊隋之意,義軍是為了擁立代王楊侑為帝,廢黜隋煬帝暴政而來,希望長安守軍能棄暗投明,以免因用重兵雙方遭受傷亡。

但是,李淵的好意,城內守軍置若罔聞。不得已,李淵與諸將領商議準備攻城,並與部下相約“毋得犯七廟及代王、宗室,違者夷三族!”

李淵派人勸降長安城內的守軍,希望能以和平方式解放該城,守軍並未接受這一提議還存在另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我們前文曾提到過的陰世師,他得知李淵欲起義兵,便殺害了李淵之子李智雲,同時又挖毀李家祖墳,可謂缺德帶冒煙之人。

陰世師此刻在長安城內提心吊膽,心虛不已。他深知自己無論投降還是抵抗,最終都將難逃一死,因此選擇保持沉默,不作回應。

長安城內的代王楊侑只有十三歲,這位隋煬帝的孫子,已故隋朝太子楊昭的第三個兒子,可憐他還是個孩子卻命運多舛。隋煬帝楊廣此時還在江都迷樓享樂,長安城中的大事小事,全靠京兆內史衛文升等人操持。然而,衛文升年歲已高,聽說李淵反隋後,就在家養病,不再參與政事,城中只有左翊衛將軍陰世師和郡丞骨儀在調兵堅守。

衛文升(或名衛玄),洛陽人,是北周至隋朝時期的一位官員、將領,以其忠誠和勇敢著稱。

骨儀,生於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天竺(今印度)人,胡族。隋朝時歷任侍御史、尚書右司郎、京兆郡丞等職,,與陰世師一同抵抗李淵的軍隊。

十月二十六日,秋風蕭瑟,營帳中的李淵正對著戰略地圖沉思。突然,帥帳外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緊接著探馬高喊著“報!”,衝進帳內。

探馬單膝跪地,氣喘吁吁地說道:“唐公,大事喜訊!李密瓦崗軍在洛水之畔大破隋將王世允的主力軍隊。那場戰鬥甚是慘烈,王世允軍大敗逃亡河陽,已經潰不成軍。”

李淵聽聞,眼睛猛地一亮,瞬間來了精神,一拍帥案,大聲道:“好!”

他終於等到了攻打長安城的大好時機。屈突通一直被劉文靜牽制在別處,王世允又被李密打得毫無還手之力,自顧不暇。長安城如今就像孤立無援的孤島,若此時能攻打長安城,極有可能一舉拿下。這長安乃是隋朝的心臟,一旦得手,隋朝天下必然陷入更大的動盪,而他李淵的大業也將邁進關鍵的一步。

於是,李淵立刻傳令召集眾將。

不多時,李建成、李世民、裴寂等將官齊聚中軍大帳。 李淵站在眾將面前,目光炯炯地說道:“今日得報,李密大破王世允,屈突通又被文靜牽制。如今正是攻打長安的絕佳時機,長安隋軍已無援軍可期盼。此城若下,我等便可據關中而圖天下。不知諸君意下如何?”

李建成上前一步,抱拳說道:“父親,此乃天賜良機。孩兒認為當速速發兵。然長安地勢險要,城牆高大堅固,不可輕敵。這幾日,我軍細作已探查清楚長安城的兵力部署、糧草儲備以及城中防守薄弱之處。”

李世民也接著說道:“父親,兄長所言極是。孩兒以為,我軍可以先紮營於長安城外,佯裝主力攻打東城,吸引敵軍注意力,然後挑選精銳之師從防守相對較弱的南城突破。”

裴寂拱手道:“唐公,世民公子此計甚好。我等還可散佈謠言,稱我軍得到大量火藥,欲用火藥破城。如此可擾亂敵軍軍心,他們在驚慌之中或許會犯下更多錯誤。”

劉弘基、殷開山沉穩地說道:“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