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李淵的反隋之意,是因馬邑兵敗楊廣起了殺心所致嗎?(第2/5頁)
章節報錯
(558年-617年),字元實,天水上邽(今甘肅天水市)人。王仁恭出身武將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訓練,擅長騎射。他追隨名將楊素征戰,屢立軍功,從車騎將軍逐漸升任大將軍、左光祿大夫等職。在抗擊突厥的戰役中表現出色,尤其是在靈武(即靈武郡,位於今天的寧夏靈武市西南,是隋朝抵禦突厥入侵的前哨陣地)和新城(即新城郡,後改設為梓州,今四川省三臺、鹽亭、射洪等縣地)的戰鬥中,他率領精銳部隊擊敗突厥,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王仁恭在隋朝末年的政治和軍事舞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軍事才能和對突厥的抵抗為隋朝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和空間。然而,他在晚年因收受賄賂、不體恤百姓而失去民心,他的晚節不保和對百姓的冷漠,也為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王仁恭的一生充滿了矛盾,他既是抗擊外敵的英雄,也是失去民心的悲劇人物。他的故事提醒我們,個人的品行和選擇對歷史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最終,王仁恭被部下劉武周殺害,結束了他的一生。至於劉武周為何要殺害王仁恭,我們會在下章提到。
高君雅和王仁恭都是隋朝末年的重要軍事人物,二人在抗擊突厥的戰役中有著重要的角色。高君雅帶領援軍到達馬邑後,與王仁恭在共同抗擊突厥的過程中,因戰術和目標不同而產生矛盾,相互搶功冒進,導致隋軍大敗。這場敗仗不僅使唐軍(李淵家族世襲唐國公封號,李淵軍隊又稱“唐軍”)損失慘重。
高君雅和王仁恭戰敗的訊息傳來,雖說李淵對此已有心理準備,可沒料到這二人敗得如此之慘,敗得如此徹底!這無疑對他的政治和軍事佈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李淵接到戰報後,心中更是煩悶不已,幾日前晉陽宮醉酒失態之事也隨之湧上心頭。此刻的他憂心如焚,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坐臥不安,獨自在內室裡來回踱步,絞盡腦汁地思索著應對之策,心中不住地想:隋煬帝楊廣若是怪罪下來,可該如何是好呢?
正在這時,房門突然被推開,一位少年徑直闖入內室。見到李淵後,少年急切地說道:“父親大人,您怎的還在此處獨自煩惱?如今危機當前,若再不想辦法應對,更待何時啊?” 李淵聞聲抬起頭,見來人正是二兒子李世民,心情頓時平復了不少。他早就知曉李世民私下結交權貴、廣納門客之事,卻仍故作不知地問道:“你有何良策?”
李世民抓住機會,低聲對父親說道:“如今天下動盪不安,朝廷岌岌可危。父親若繼續拘泥於小節,猶豫不決,恐怕不久將面臨盜賊肆虐、兵敗降罪的困境,大禍將至。咱們現在只有順應民心,起兵造反,才能夠化險為夷啊。”
李淵聽完兒子的話後,佯裝大怒,對著李世民說道:“休得胡言亂語!小心我把你抓去報官,免得連累咱們家門。”
李世民毫不猶豫地回答道:“兒子心裡非常清楚當下需具備天時、地利、人和之勢,形勢已然發展到這般田地了,所以才敢毫無隱瞞地說出這些話。如果父親執意要把兒子送往官府,兒子自是毫無怨言,不會違抗父親的命令,只是這樣一來,恐怕會給家族帶來滅頂之災啊。”
李淵輕輕嘆了口氣,緩緩說道:“你是我的親生骨肉,我又怎能忍心告發你,讓你陷入死地。你現在羽翼未豐,行事容易衝動魯莽,要避免快犢破車,今後說話一定要慎重些。”
聽到父親這番話,李世民心中已然領會了其中的一些深意,於是便應和了父親幾句。而後,他快步走出了房間。
李淵對自己的親生骨肉都不輕易表露內心想法,相比前章提到的楊玄感,在尚未起兵之時,他的舉動就已經鬧得人盡皆知了。透過這兩者對比,足以見得李淵是多麼的謹慎,又是何等的沉穩。
數日後,隨著突厥軍隊入侵的戰報愈發緊急,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