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8年九月十二日,王世充大敗李密瓦崗軍,李密逃退之後,王世充當夜便帶領隋軍包圍了偃師城。當時,偃師由李密的部將鄭頲守衛。然而,鄭頲的部下卻暗中與王世充勾結,趁夜開啟城門,迎接王世充的軍隊入城。偃師因此迅速陷落。

鄭頲是隋末唐初的一位官員和詩人,他的生平事蹟在《舊唐書》和《新唐書》中有所記載。鄭頲起初為李密的長史,參與了瓦崗起義的多個戰役和決策過程。李密曾派遣房彥藻、鄭頲等人東行出黎陽,分別招慰各州縣。在李密與王世充的對抗中,鄭頲曾對魏徵的建議表示不以為然,認為魏徵的言論是老生常談,這一分歧最終導致了李密的戰敗和自身的投降。

鄭頲在被迫投降王世充後,被任命為御史大夫。鄭頲厭惡王世充的狹隘和狡詐,不願做他的官,每次議政總以有病來推託。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圍城時,鄭頲乞為浮圖(僧人),王世充不允許,但他還是剃去頭髮,換上僧袍。王世充聽說後大怒而殺之。

鄭頲在臨刑前作了一首臨刑詩,表達了他對人生的看法:幻生還幻滅,大幻莫過身。安心自有處,求人無有人。

這首詩反映了鄭頲對佛教禪宗思想的理解和領悟,以及他對人生的超然態度。

王世充急於攻下偃師城還有另一私人原因。

在此之前,王世充與家屬一起跟隨隋煬帝楊廣遷移至江都,後來隋煬帝委任王世充為征討大將軍返回東都抵禦李密。他的家屬留在江都(今江蘇揚州),後來隨宇文化及兵變後北上。宇文化及在滑臺(今河南滑縣)兵敗,王軌歸降李密時攜帶王世充的家屬作為見面禮,李密將王世充的家屬安置在偃師,目的是利用他們作為籌碼,試圖招降王世充。

然而,隨著偃師的失陷,王世充不僅成功救出了自己的家人,還俘獲了李密的眾多將領和謀士。

王世充在攻破偃師後,找到了他的哥哥王世偉、兒子王玄應、王虔恕、王瓊等人。

王世偉在王世充篡位後被封為鄭國公,並在王世充被俘後,與其他家族成員一起被流放蜀地。

王世充的大兒子王玄應在王世充篡位後被封為太子,並在開明二年(公元620年)(“開明”是王世充篡位後的年號,)被派駐守洛陽東城。王玄應參與了多次與唐軍的戰鬥,但均敗於唐軍大將羅士信、黃君漢、史萬寶、李世積、李君羨之手。隨著王世充投降唐朝,王玄應被廢為庶人,並與兄弟子侄一同流放蜀地。途中,王世充與兄王世惲都被仇家獨孤修德所殺,其餘王姓子弟也在途中以謀反罪名伏誅。

王虔恕是王世充的次子,王瓊是王世充的侄子,與其他王姓子弟一樣,經歷了被流到被殺放的命運。

此外,鄭頲投降王世充時,王世充還俘獲了李密的重要將領裴仁基、祖君彥等數十人。這些人都是李密集團的核心成員,他們的被俘對李密的勢力造成了重大打擊。

隨後,王世充整頓軍隊,向洛口(今河南鞏義附近)進發,準備一舉消滅李密的瓦崗軍。在進軍過程中,他還捕獲了瓦崗將領邴元真的妻子、鄭虔象的母親以及李密其他將領的家屬。王世充對這些家屬採取了安撫政策,給予他們優待,並讓他們暗中聯絡各自的父兄,試圖透過這種方式進一步瓦解李密的軍心。這一系列行動不僅增強了王世充的軍事實力,還極大地削弱了李密的內部凝聚力。

王世充透過政治和軍事手段的結合,逐步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為日後在中原地區的爭霸奠定了基礎。

根據《資治通鑑》和《舊唐書》等正史記載,王世充在與李密的鬥爭中,善於利用對手的內部矛盾和家屬關係,透過心理戰和軍事打擊相結合的方式,逐步取得了優勢。偃師之戰是王世充崛起過程中的重要轉折點,標誌著他在中原地區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