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李軌稱帝王軌降唐,唐高祖女婿趙慈景戰死蒲坂城(第1/7頁)
章節報錯
武德元年(元618年)十一月初四,涼王李軌稱帝,改元安樂。唐高祖聞訊後大怒,由此斷絕跟李軌的關係,並囚禁後者派遣的使者鄧曉。
我們前文講到過,早在兩個多月前的八月,李軌派遣兄弟李懋前往長安進貢與高祖李淵交好,打算投靠唐朝,隨後,李淵又命令鴻臚少卿張俟德,前去冊封李軌為涼州總管,並封他為涼王。
張俟德是唐高祖李淵派遣的使者,持節前往涼州,前去冊拜李軌為涼王、涼州總管,並稱呼他為從弟。然而,張俟德尚未抵達姑臧城,李軌便已經稱帝。李軌稱帝后,立兒子李伯玉為太子,設定百官。
其實,李軌佔據河西后,其權力慾望就開始日益膨脹,面對唐高祖李淵的封賜,他怎會滿足於涼州總管和涼王的職位,而是渴望更進一步,成為皇帝,以實現更高的權力和地位。他的野心逐漸顯露,開始積極謀劃稱帝之事。
李軌的部下曹珍等人見狀,便勸說他效法南北朝時期的蕭詧。表面上向強大的唐朝稱臣,以示謙卑,但實際上保持自己的帝號,以此來維持河西地區的獨立性和權威。
蕭詧(519年-562年),字理孫,是南朝梁武帝蕭衍之孫,昭明太子蕭統第三子,西梁(後梁)的開國皇帝。太清三年(549年),蕭詧的兄長河東王蕭譽受到湘東王蕭繹的攻擊,蕭詧率眾攻伐江陵,兵敗後向西魏稱藩,請求援兵。西魏攻破江陵後,蕭詧被立為梁主,建立西梁,年號大定。
曹珍對李軌說道:“大王,如今天下未定,唐朝雖強,但遠在關中,難以直接控制河西。不如暫且稱臣,以避其鋒芒,同時保留帝號,以穩固人心。”
李軌聽後深以為然,遂採納了這一建議,殊不知,他這個選擇已經把自己至於萬劫不復的道路。
李軌稱帝后,與唐朝的關係迅速惡化。唐高祖李淵對此大為不滿,認為李軌此舉是對唐朝權威的公然挑戰。李淵憤怒地說道:“李軌不過一介邊將,竟敢妄自稱帝,實乃大逆不道!”
於是,他下令扣押了李軌派往長安的使者,並開始秘密策劃討伐李軌的事宜。
與此同時,李軌的內部也出現了嚴重的分裂。皇子李仲琰與大臣安修仁等人為了爭奪權力,互相傾軋,與謀臣梁碩存在政治矛盾後,開始誣陷梁碩蓄意謀反。
梁碩是唐初的一位重要人物,主要活躍在李軌建立的大涼政權中,被任命為吏部尚書,成為李軌的主要謀士之一。梁碩以謀略著稱,曾勸李軌提防從西域遷來的胡人,因而與戶部尚書安修仁交惡。由於他的智謀和影響力,梁碩在李軌政權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從而引起其他政治勢力的妒忌,他的策略也引起了一些內部矛盾。
李仲琰對李軌進言道:“父王,梁碩此人居功自傲,近日與唐朝使者往來頻繁,恐有不臣之心。”
安修仁也趁機附和,稱梁碩暗中勾結唐朝,意圖顛覆李軌的政權。
安修仁是武威郡姑臧(今甘肅省武威市)人,家族在涼州地區有影響力,祖先可能是西域粟特人統治的安息國後代。在李軌建立的大涼政權中,安修仁被任命為左武候大將軍、申國公。在李軌起兵過程中,他負責聯絡涼州附近的少數民族,裡應外合佔領了城垣,逮捕了當時的隋朝官員,為李軌建立了割據政權。安修仁在李軌與薛舉等勢力的對抗中,參與了多次軍事行動,幫助李軌鞏固和擴充套件其勢力範圍。安修仁雖是李軌的親信,但在李軌集團內部鬥爭中,他與其他內部勢力也有聯絡。李軌死後,安修仁被唐朝俘虜並押往長安,最終在長安被處死。
李軌聽信李仲琰和安修仁的讒言,在未調查核實的情況下,命人毒死了梁碩。梁碩的死導致李軌集團內部人心惶惶,許多他的舊友同僚心懷疑懼,不願再為李軌出力,導致其統治集團內部人心渙散,統治基礎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