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淺水原戰役唐軍受挫(第2/5頁)
章節報錯
李世民騎在戰馬上,目光堅定地望著遠方,他知道這場戰爭的勝負不僅關係到大唐的邊疆安定,更關係到整個大唐王朝的未來。
唐朝的涇州,即今天的甘肅省涇川縣,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具有重要的軍事、經濟和文化地位。涇州在長安城的西北方向,兩地相距約490裡,按照古代軍隊正常的行軍速度,從長安城到涇州大約需要12到16天。
涇州在古時相當於長安的西大門,是防禦西北遊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涇州屬於涇河流域,土地平坦,農業發達,是西北地區著名的產糧區。絲綢之路上的商賈旅人將涇州作為中轉站,促進了東西方商貿的往來。
涇州不僅是軍事重鎮,也是文化交流的中心,佛教、道教等宗教在此傳播,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這裡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如李商隱、溫庭筠等,他們在此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後唐的安史之亂後,吐蕃多次侵犯涇州,涇州成為唐蕃爭奪的焦點,發生了多次重大戰役,涇州在唐朝歷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戰略地位、經濟繁榮和文化影響力使得它在唐代歷史中佔據了獨特的地位。
在秦王李世民大軍到達涇州前,秦州總管竇軌率軍阻擊來犯的薛仁杲軍隊,結果失利。薛仁杲率軍包圍了涇州城。
當時,劉感任驃騎將軍鎮守涇州以抵禦薛仁杲的進攻。很快,城中糧食將耗盡,劉感將自己騎乘的馬殺了,分給將士們充飢;他自己則一口肉也沒吃,只是煮馬骨取湯,拌著木屑勉強下嚥。
期間,涇州城多次瀕臨陷落,形勢十分危急。
就在這時,長平王李叔良率領的援軍趕到涇州。李叔良被高祖李淵任命為刑部侍郎,進爵為長平郡王,率軍前來鎮守涇州。
薛仁杲得知後,故意散佈謠言說自己的軍隊糧草已盡,隨後率軍南撤。薛仁杲又派高墌人假裝獻高墌城投降。
李叔良不知是計,便派劉感率軍出城前往接收。劉感的軍隊到達高墌城下,城上的人喊道:“賊軍已經撤走了,你們可以翻牆進城。”
劉感下令燒燬城門,城上的人卻用水將火澆滅。劉感察覺到其中有詐,便命令步兵先行撤退,自己率領精銳部隊斷後。
不久,城上燃起三處烽火,薛仁杲的軍隊從南原大舉殺來,雙方在百里細川展開激戰(百里細川位於今天的甘肅省靈臺縣西南,這一地區在唐代屬於涇州管轄)。
結果唐軍大敗,劉感被薛仁杲俘虜。薛仁杲再次包圍涇州,逼迫劉感向城中喊話,勸守軍投降。
劉感假意答應,到了城下卻大聲喊道:“逆賊已經糧盡,滅亡就在旦夕之間!秦王(李世民)率領數十萬大軍,正從四面趕來,城中將士不必擔憂,一定要堅守到底!”
薛仁杲大怒,將劉感綁在城旁,埋土至膝蓋,然後騎馬射箭,將他活活射死。劉感至死神色不改,聲音越發激昂。
李叔良在涇州城中堅守,勉強保住了城池。
劉感是劉豐生的孫子,劉豐生是南北朝時期北齊的名將。普樂(今寧夏吳忠市)人,生於北魏時期,卒於北齊天保年間(550年-556年)。劉豐生以其雄姿壯氣、果毅絕人的性格和卓越的軍事才能而聞名,《北齊書》評價他“壯勇善戰,為諸將所推”,他的軍事才能和英勇事蹟在南北朝時期備受讚譽。
劉感的壯烈事蹟和犧牲極大地鼓舞了涇州城內的唐軍士氣,使得他們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依然堅守城池。他的忠誠和勇敢成為了唐朝初期的佳話,後來唐高祖李淵用重金購回劉感的屍體,追贈他為瀛州刺史,封平原郡公,並諡號為忠壯。劉感的事蹟也被記載在《舊唐書》等史書中,成為後世頌揚的典範。
之後,唐朝隴州刺史常達在宜祿川與薛仁杲交戰,斬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