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這七月的長安城內,與外面的戰火紛飛如同兩個世界,城內已逐漸恢復往昔的繁榮,太極殿巍峨聳立,殿內氣氛莊嚴肅穆。

唐高祖李淵端坐在龍椅之上,接受著文武百官的朝拜。朝堂之下,大臣們分列兩旁,氣氛凝重。

當高祖李淵拿到關於李密歸順東都洛陽楊侗隋朝殘餘勢力的奏摺時,並未表現出過多的吃驚。他微微抬眼,目光中透露出一絲對李密的不屑與洞悉。

高祖深知李密的為人,那是一個有著多次背叛經歷,野心勃勃且又反覆無常之人。在他看來,李密“妄自矜大”,自視甚高,猶如井底之蛙,眼中只有自身的利益與虛榮,根本不會真正忠於任何一方勢力。

朝堂之上,李淵緩緩開口,聲音沉穩卻透著威嚴:“諸位愛卿,今日聞聽李密歸順楊侗之勢力,朕卻並未感到意外。這李密,向來反覆無常,早年便多次易主。朕之前曾修書於他,表面上推舉他為天下之主,實則是權宜之計。”

說到此處,李淵舒展眉頭,目光審視著朝堂上的眾臣,繼續說道:“朕料到他必定不會安分於楊侗之下,這廝妄自尊大,覺得其才略無人能及,又怎會甘心屈居楊侗之下?他這般舉動,朕卻覺得甚妙。”

李淵停頓片刻,然後掃視一週,語氣變得嚴肅起來:“朕以為,如今李密之歸順,於我大唐並無實質之威脅。反而,此乃天賜良機。如今各方割據,王世充等勢力與李密之間亦有矛盾重重。朕正可坐收漁翁之利。”

李淵站起身來,踱步至殿中,龍袍隨風微微擺動,他繼續分析道:“朕認為,楊侗此時重用李密,期間利益,必定會引起王世充那廝的不滿,從而產生摩擦,走向分裂。而朕則可在旁靜觀其變。待李密再次與王世充發起爭端,不管哪方得勢,對我唐朝來說都是好事。朕當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擴充我大唐的勢力,穩固朕之江山。”

朝堂上的大臣們聽聞高祖的分析,紛紛稱是,眼神中充滿了對高祖的敬佩與信服。

此時,太極殿外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李淵身上,為他鍍上了一層神聖的光芒。他仿若一位佈局於棋局之外的棋手,冷靜而睿智地掌控著局勢,展現出作為一代開國皇帝的非凡氣魄與深謀遠慮。

在此,我們可以看到高祖李淵之權術,以退為進,以靜制動。在這一番權衡利弊之中,李淵為唐朝的穩固與發展奠定了又一堅實的基礎。

隨後高祖李淵話鋒一轉,講到:“朕聽聞朱粲勢力在冠軍縣(今河南鄧縣)被我朝撫慰大使馬元規戰敗後,潰逃至宣州,其仍賊性不改,作惡多端,為禍四方,其行徑殘忍、行為惡劣,令人髮指。為了補充軍糧,他竟然下令士兵燒煮婦女、小孩來吃,其殘忍行徑令人震驚,牲畜不如!”

高祖稍作停頓,厲聲下令道:“傳令下去,命宣州刺史周超率軍務必將其剿滅!”

唐初的宣州是現今的安徽省宣城市及其周邊地區。宣州在唐代是一個重要的行政區劃,宣州地處安徽省東南部,長江以南,黃山以北,控制著吳地和越國的重要區域,具有重要的軍事和經濟價值。唐高祖李淵在武德三年(620年)設立宣州總管府,統管宣州、桃州、猷州等地的軍事。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罷都督府,宣州先後隸屬於江南道和江南西道。天寶元年(742年),宣州改稱宣城郡,乾元元年(758年)複稱宣州。

宣州在唐代經濟繁榮,成為東南地區的重要農業和經濟中心。宣州的錢監也是國家重要的錢幣制造基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而且宣州也是許多文人墨客的活動地,如李白、白居易等著名詩人在此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如李白在宣州的詩作《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