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馮慈明命喪翟讓之手,李密怒殺季珣(第1/4頁)
章節報錯
李淵的義軍向著漢中方向可勁的攻城佔地,捷報頻傳。李密率領的瓦崗軍卻還在被隋朝的政府軍死纏爛打,緊盯不放。
前文講過,隋煬帝楊廣,初次見到李密時便心生嫌惡。曾經那楊廣端坐在金碧輝煌的大殿之上,李密前來覲見。楊廣的目光在李密臉上停留,只覺得那雙眼睛狡黠無比,眼白多得有些異樣,當下心中就泛起一陣厭惡之感,這種感覺在心底生根發芽,隨著李密後來的舉動愈發濃烈。李密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韙,自立門戶,妄圖將隋朝那龐大的根基撼動,這無疑是在楊廣的逆鱗上狠狠撓了一下。楊廣氣得在江都的迷宮中來回踱步,心中滿是對李密的憤恨,連和可人的吳女們玩耍的心情都沒有了。
於是,楊廣滿臉怒容地叫來中書舍人(隋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其中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中書舍人則是中書省中的官員,具體負責撰寫詔書),給正在洛口與李密對峙的王世允寫下一道督辦函,那字裡行間都透著不容置疑的威嚴:“朕命你全力剿滅李密所率瓦崗軍,不得有絲毫懈怠,若有不從,嚴懲不貸!”
寫罷,楊廣審閱之後,將督辦函重重地拍在龍案上,命中書舍人安排使臣迅速送往洛口。隨後,他又傳下旨意,命令韋霽、王辯、王隆以及河內通守孟善誼、河陽郡尉獨孤武都,各自點齊所統領的軍隊,火速會集到東都。並且嚴令各路軍隊,皆要聽從王世充的統一指揮排程,務必將這股逆軍扼殺。
韋霽出身於一個顯赫的軍事世家,其父韋孝寬是北周的重要軍事將領。韋霽在北周官至使持節、開府儀同大將軍,並被封為安邑縣開國伯。隋朝建立後,韋霽繼續在朝中擔任重要職務,官至太常少卿。他參與了隋煬帝楊廣的許多重要活動,包括祭祀黃帝和此次討伐李密的戰役。
王辯(562年—617年),字警略,馮翊蒲城人,是隋朝時期的一位著名將領。他出身於一個商人家庭,自幼對軍事有著濃厚的興趣,喜歡閱讀兵書,擅長騎射。王辯在北周時期就展現了出色的軍事才能,屢立戰功,被授帥都督。隋文帝即位後,王辯升任大都督,累授車騎將軍,參與了平定漢王楊諒叛亂、征討吐谷渾、遼東之戰等重大軍事行動。此時,王辯奉隋煬帝之命與王世充聯手圍攻洛口倉,與李密率領的瓦崗軍作戰。
王隆,字伯高,太原祁縣人,是北周濟州刺史安康郡公王傑之子。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儒學,以其卓越的學識和才華在隋朝時期嶄露頭角。隋開皇年初,王隆以國子博士的身份向隋文帝奏《興衰要論》七篇,詳細論述了六國的得失,深得隋文帝的讚賞。王隆後被任命為昌樂縣令,再遷至忻州銅川縣令,任內頗有政績,深受百姓愛戴,被稱為“銅川府君”。
孟善誼出生於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家族,他的祖父孟景和父親孟善誼都在隋朝時期仕於洛陽,因此他也在洛陽出生。孟善誼在隋朝擔任的河內通守,是負責河內地區的軍事和行政管理的職位。孟善誼是孟詵的父親。孟詵在唐高宗時為進士第,累遷鳳閣舍人,武后時為春宮侍郎,相王召為侍讀,拜同州刺史等職,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孟善誼雖然在歷史文獻中的記載相對較少,但他對後世的影響,特別是透過他的兒子孟詵,仍然顯著。孟詵在醫藥和食療方面的貢獻,使他成為了中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之一。
獨孤武都是北周大臣獨孤信的孫子,隋朝大臣獨孤羅的次子。隋大業末年,擔任河陽都尉,與楊廣、李淵同為表兄弟。獨孤武都與將作大匠宇文愷子宇文儒童、河南留守職方郎柳續、河內郡丞柳燮等一同降李密,後圖謀逃歸唐朝,叛逃一事不小心洩露後,被洛陽的王世充所殺。唐高祖時追贈獨孤武都為上柱國、蜀國公,諡曰悼。唐高宗時又追贈夏州都督。
公元617年九月初七這天,留守洛陽城的越王楊侗聽說爺爺楊廣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