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蕭銑建立大梁政權,首用賊將險釀大錯(第1/4頁)
章節報錯
李淵大軍在長安城外剛安營紮寨完畢,突然探馬來報,稱巴陵校尉董景珍、雷世猛,旅帥鄭文秀、許玄徹、萬瓚、徐德基、郭華、張繡等人起兵背叛隋朝,佔據巴陵郡,又擁立羅山蕭銑為王。
巴陵郡在隋朝時期是一個重要的行政區域,其治所巴陵縣(今湖南嶽陽)是湘州的一部分,轄境包括今湖南省岳陽市及湖北省部分縣市。雖然隋朝時間不長,但巴陵郡的設定和變遷反映了當時湖南地區的重要性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董景珍,是饒州鄱陽縣(今江西鄱陽)人,他與雷世猛同為巴陵校尉,他們看到隋朝各地起義頻發,隋煬帝楊廣荒淫無能,兩人也坐不住了,糾集手下軍官鄭文秀、許玄徹、萬瓚、徐德基、郭華、張繡等人發動暴亂,迅速控制了巴陵縣城。
佔領巴陵後,眾人推舉董景珍為首領。董景珍不同意,說道:“我沒什麼身份背景,出身貧寒低微,不能被眾人信服。但我想到一個合適的人選,就是那羅川縣令蕭銑,他是梁朝皇室的後代,為人寬厚仁愛且有宏大的度量,我建議大家尊奉他為王,也能順應大家的期望。”
眾人聽後,都認為董景珍所說甚是在理,於是他們就派遣使者前去聯絡羅山的蕭銑。
隋朝時期的羅縣位於今天的湖南省汨羅市西北方,並不是今日河南省東南部的羅山縣,當時屬於嶽州管轄,後來,在唐武德八年(625年),羅縣被撤銷併入湘陰,隸嶽州,羅縣之名隨之消逝。
蕭銑聽聞信使送來的訊息後十分高興,被眾人擁立為王的好事,誰能不願意?於是他便愉快的聽從了這個建議,隨即在羅縣起兵,自稱梁公,宣稱要討伐逆賊,迅速招募到數千人。
蕭銑,南蘭陵(今江蘇省常州市)人,他是西梁宣帝蕭詧的曾孫,安平忠烈王蕭巖之孫,安平文憲王蕭璇之子。早年家族敗落,蕭銑少時孤貧,以賣書為生,侍奉母親,極為孝順。隋朝末年,蕭銑因家族是皇族外戚,楊廣任命他為羅縣縣令。
隋末亂局,隋朝朝廷如同一盤散沙。在這亂世之中,隋官蕭銑起兵叛亂的訊息宛如一顆投入湖中的石子,在巴陵這片土地上激起千層浪。
蕭銑起兵後,首先想要解決的是一個近日來令他頭疼不已的問題。原來,羅縣附近有一股民變勢力,其頭目沈柳生作為賊寇首領,如同附骨之疽,時常侵擾羅川地界和百姓,蕭銑曾率軍迎戰,但因勢均力敵,幾次交鋒下來,雙方互有勝負,未能佔到便宜。
蕭銑知道,想要在這亂世中成就一番大業,必須先解決掉這個近在咫尺的威脅。於是蕭銑召集手下眾將,商議道:“如今天下大勢,猶如大廈將傾,隋朝氣數已盡。那隋朝的政令,就像風中殘燭下的影子,根本無法施行,各地百姓苦不堪言,紛紛揭竿而起。巴陵之地英雄豪傑輩出,此次巴陵的英雄們請求擁立我為領袖,這是天賜良機。我接受他們的請求,準備以梁公之名號令江南,或許能重振梁朝昔日的輝煌,恢復那昔日的國運。而那沈柳生,本就是趁亂而起之人,如今我等起兵,他也應當看出天下大勢已變,若我去招降於他,他大機率會聽從我的指揮。爾等以為如何?”
眾將聽聞此言,互相對視一眼,眼中皆露出贊同之色。一位將領站了出來,大聲說道:“梁公英明,如今我等起兵順應天命,那沈柳生若能歸附,必能壯大我軍實力。”
其他將領也紛紛附和,一時間,縣堂之中充滿了壯志豪情。
蕭銑得到眾將的支援,心中更加堅定了想法。他當即下令,自號梁公,按照梁朝舊制更改服飾顏色、旗幟等。那一面面嶄新的旗幟在羅縣城內飄揚起來,瞬時帶回了舊時光的氣息,彷彿也讓眾人看到了復興梁朝的希望。
沈柳生得知蕭銑起兵且自稱為梁公,要恢復梁國,心中不禁一動。他深知在這亂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