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中國歷史上首個僧人所建佛法政權(第1/4頁)
章節報錯
高開道建立燕國的同時,漁陽西北方向約125公里的懷戎縣(今河北涿鹿縣西南)的僧人高曇晟,發動起義佔據了懷戎,自稱大乘皇帝,建立佛國,國號為“佛”,並立尼姑靜宣為皇后。
懷戎縣,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縣西南桑乾河南岸,即今懷來縣東南懷來城。懷來(懷戎)縣在舜設十二州時屬冀州,春秋戰國時期屬燕國上谷郡,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時為沮陽縣。隋開皇初屬幽州,大業初屬涿郡。唐武德七年(624年)為北燕州治,貞觀八年(634年)為媯州治。長安二年(702年)州縣並移治舊清夷軍城,遼太祖時始稱懷來縣,金代改稱媯川縣,元代複稱懷來縣,明初改懷來衛,清康熙三十二年改為懷來縣沿用至今。
今懷來縣存留的歷史遺蹟主要有雞鳴驛古城、燕長城、明長城等,此外,當地還有黃龍山莊旅遊風景區以及傳統美食羊湯、豆腐宴、糖葫蘆。羊湯以當地優質羊肉熬製,搭配手工製作的餎餎,是冬季驅寒暖身的絕佳選擇。豆腐宴以懷來特產豆腐為主料,結合多種蔬菜和肉類精心烹製。傳統的民間小吃糖葫蘆,尤其在冬季時節,色彩誘人,是節日裡不可或缺的傳統美味。
懷戎縣起義僧人高曇晟因歷史書籍對其出身未詳盡記載,出生不詳,按照他在寺廟和縣城的地位推斷,在公元618年他應有四十歲左右。
寺廟內,僧人高曇晟站在寺門前,望著遠處荒蕪的田野和流離失所的百姓,眉頭緊鎖。他面容清瘦,目光中透著一股堅毅與不甘。自幼出家的他,熟讀佛經,深諳佛法,但眼前的亂世讓他無法安心修行。
“師父,如今盜賊四起,百姓苦不堪言,我們難道只能坐視不理嗎?”高曇晟的身旁的尼姑靜宣低聲問道,眼中滿是憂慮。
高曇晟沉默片刻,緩緩說道:“佛曰,普度眾生。如今眾生皆苦,正是我輩挺身而出之時。”其實,他心中早已萌生了救世之念,只是時機未到。
自北周之後,隋唐的佛教地位經歷了顯著的變化和發展。隋朝時期,因為隋文帝楊堅自幼在佛教環境中長大,對佛教有著深厚的感情。即位後,他大力扶持佛教,廢止了北周的滅佛政策,下令修建寺院、重整經像,並設立“五眾”及“二十五眾”宣講佛教義理。
在他的支援下,佛教迅速發展,所度僧尼達五十多萬人,修建寺院三千多所,立塔一百一十座,寫經十三萬卷,佛教在隋文帝時代的盛況可見一斑。
隋文帝去世後,隋煬帝楊廣也篤信佛法,他在位期間繼續支援佛教,建寺、度僧、造像一如其父,並親從天台智者大師智顗受菩薩戒,迎請吉藏大師入慧日道場弘揚三論。由於隋煬帝的支援,三論與天台二宗在隋代得以開宗立派。
隨著佛教在隋煬帝時期的進一步蓬勃發展,僧人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他們穿梭於宮廷與民間,受到各階層的尊崇禮遇。僧人的話語開始在社會輿論中擁有相當的權重,許多達官貴人乃至皇室成員都以能與高僧大德交往為榮。他們在經濟上也備受優待,寺院擁有大量的田產,生活富足無憂。這些僧人不再僅僅被視為宗教修行者,更成為一種特殊的社會階層,與其他階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這種僧人地位的提升和社會影響力的擴大,卻也產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高曇晟便是看準了這個時機,在這樣一個僧人勢力膨脹、社會秩序因各種因素而略顯鬆動的環境下,開始謀劃起義之事。他將佛教的影響力試圖轉化為自己起義的助力,打著佛教救世等旗號,蠱惑了一些被壓迫的民眾以及對現實不滿的人,使得原本就暗流湧動的局面更加複雜,為他的起義創造了一定的機遇,也給隋末唐初的統治帶來了又一重危機。
高曇晟開始暗中結交僧侶,遊說信眾。他控訴朝廷無能,痛斥貪官汙吏,同時積極灌輸建立佛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