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威出身於彭城劉氏,是漢宣帝三子楚孝王劉囂的後裔。其祖父劉軫為北齊諫議大夫、高平太守,父親劉子將為隋毗陵郡通守。他的妻子是唐宗室之女平壽縣主,兒子包括劉審禮、劉崇業和劉延景。劉德威的孫女是唐睿宗李旦的原配妻子,被追封為肅明皇后。

劉德威在唐朝初期的軍事和政治生涯中,憑藉其卓越的才能和貢獻,贏得了唐高祖和唐太宗的賞識,成為了唐初的重要人物。

賈閏甫和高季輔是唐初兩位重要的官員和謀士,他們在唐朝的建立和初期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兩人不僅在軍事上有著卓越的貢獻,還在政治和時政評論方面展現了非凡的才能。

賈閏甫生於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卒於唐武德四年(621年),賈閏甫是隋末起義軍首領李密的謀士,後曾勸李密不要叛唐自立,但未被採納,反而險些被殺,逃往熊州。李密失敗後,賈閏甫歸順唐朝,任元帥府司兵參軍,兼直記室事。他在唐朝初期繼續任職,著有《李密傳》三卷。

高季輔(596年-654年),他在隋末參與農民起義,後與李密的部下李育德、劉德威、賈閏甫等一同投降唐朝,任陟州總管府戶曹參軍。唐太宗即位後,高季輔任監察御史,後遷中書舍人、吏部侍郎,以正直清廉著稱。在唐高宗時期,高季輔任中書令、檢校吏部尚書、監修國史,封蓚縣公,高季輔多次上書言事,提出多項有益的建議,如提拔正直清廉的官員、減少徭役、抑制奢靡之風等,深得皇帝賞識。他在永徽四年病逝,享年五十八歲。

賈閏甫和高季輔都在唐朝的建立和初期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的忠誠和智慧為唐朝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高季輔尤其以正直清廉和敢於直言著稱,他的建議多次被唐太宗採納,對唐朝的政治清明起到了積極作用。他們的貢獻不僅體現在軍事上,更在於對唐朝政治清明和社會穩定的推動。

東都洛陽城內的王世充已收到探子送來的信報,得知了李密舊部劉德威、賈閏甫、高季輔等將領投降唐朝,他氣憤地將密報擲入火盆,羊皮卷在烈焰中蜷曲成灰。

“李密舊部竟降得這般痛快...”他陰鷙的目光掃過瑟瑟發抖的斥候,“傳令各地,凡與唐軍暗通者,誅三族!”

此時黃河之上,已任陟州刺史的李育德站在新造的戰船樓艙,望著順流而下的唐朝水師,忽然對身側副將和侍衛笑道:“當年祖父修律法時,可曾料到律條竟不如刀劍快?”

秋風掠過河面,帶著血腥氣的回答散入濤聲。

李育德祖父李諤是隋朝時期的一位重要大臣和文學理論批評家,字士恢,趙郡(今河北南和縣)人。他博學多才,擅長寫作,曾在北齊擔任中書舍人,北周時拜為天官都上士。隋朝建立後,他歷任比部侍郎、考功侍郎,賜爵南和伯,後升任治書侍御史,最終出任通州刺史。李諤在隋文帝楊堅還是北周時期的丞相時,因其卓越的才能和正直的人品,就得到了楊堅的賞識和親近。他曾上《重谷論》諷諫楊堅,建議改革時弊,楊堅採納了他的建議。李諤後來出任通州刺史,治理有方,深受百姓愛戴。他在職數年,務存大體,不尚嚴猛,心存匡正之志,最終死於官任上。

李諤還是唐代陳子昂、韓愈、柳宗元等人掀起的“古文運動”的先驅之一,他的文學理論和批評在隋朝的政治和文學改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正直和才華使他成為當時的重要人物,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高祖李淵將投靠而來的李密舊部劉德威、賈閏甫、高季輔等人妥善安置,封任官職,對當時的時局產生了重要影響,不僅安撫了這些將領和士兵,也向其他潛在的歸附者傳遞了積極的訊號,表明唐朝願意接納並重用降將。這有助於穩定人心,減少敵對勢力,鞏固新建立的唐朝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