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唐公李淵變唐王,直接安排隋煬帝楊廣退二線(第2/4頁)
章節報錯
攻城之時,我軍需備齊登城器械,如雲梯、衝車等。並且要事先安排好工匠,在城破之後儘快修復城牆,以防敵軍援軍突然趕到或者城中仍有隱藏的抵抗力量。”
李淵聽著眾將的分析,滿意地點點頭,說道:“諸君所言皆有道理。那便依此行事,建成、世民,你們二人各領一軍,負責攻城的主要事宜。傳令劉文靜繼續牽制屈突通,不可讓他有援兵前來。裴大人負責後勤保障與器械打造,一切準備就緒,劉將軍、殷將軍,一旦城破,你們二人立即帶領後軍人馬衝入城內,控制隋將,清理抵抗人員,明日攻城!”
眾將齊聲應道:“謹遵主公之命!”
十月二十七日,李淵正式下達了攻城的命令。
李淵匯合李建成、李世民、劉弘基之兵20餘萬對長安城開展了總攻,李建成負責攻打長安東、南兩個方向,李世民負責攻打西、北兩個方向。經過十多天的奮戰,成功開啟了一個缺口。軍頭雷永吉率先登上城頭,隋朝故都長安被攻克。
在李淵攻佔長安的戰役中,雷永吉率領部隊率先攻入城中,這一功績在《資治通鑑》中有所記載,儘管他的姓名在史書中鮮有提及,但他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雷永吉在唐朝初年擔任軍頭,是正四品下的官員,相當於現今廳局級正職的職務。在他的職業生涯中,雷永吉展現了出色的軍事才能,尤其是在攻佔長安的戰役中,他的先登之功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李淵在攻入長安後,再次宣佈約法三章,保護隋朝宗廟,嚴禁士兵燒殺搶掠,封存府庫檔案圖集,顯示了他對隋朝的尊重和對百姓的關懷。
《隋書》記載,長安城被攻陷後,陰世師、骨儀等頑固派仍在負隅頑抗,但是面對李淵義軍的精銳之師,他們所帶兵卒死的死,逃的逃,沒多久陰世師、骨儀兩人便被義軍生擒活捉。
有演義小說等著作曾提到“衛文升一聽到李淵的大軍壓境,嚇得魂飛魄散,竟然一病不起,臥床不起。不久,衛文升聽說長安城池被攻陷,立即嚇死了。”
這一情節,並未在現有的正史記載中找到明確的證據,這一描述更可能是後人的藝術加工或誤傳。但巧合的是,在李淵義軍攻入長安後不久,重病在身的衛文升在家中去世,享年76歲。
《資治通鑑》和《舊唐書》記載,十三歲的代王楊侑見長安城破,年少的他躲在東宮,身邊的人奔逃潰散,只有侍讀姚思廉守護在他身旁。
《舊唐書·姚思廉傳》描述了當時的場景,義軍攻入皇宮,喧囂著正要闖上大殿,姚思廉挺身而出,大聲說道:“唐公(李淵)起兵起義,本意是為了輔佐王室,你們現在怎麼能這樣對代王無禮呢!”眾人聽了他的話,都被震住了,於是紛紛退到臺階下面,不敢再放肆。
李淵聽說這件事後,認為姚思廉非常忠義,就到東宮迎奉代王楊侑,小代王年紀尚小,早已驚嚇的腿腳發軟,姚思廉只得扶著楊侑走到大興殿(後唐時改稱太極宮)後廳,流著淚跪拜而去。當時在場的人都讚歎道:“思廉才是真正的忠臣啊!有仁愛之心的人果然有勇氣,說的就是這樣的人吧!”
姚思廉(557年—637年),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籍貫吳興(今浙江湖州)。唐朝初期史學家、散騎常侍、唐初“十八學士”之一。姚思廉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學薰陶,跟隨父親姚察學習《漢書》,勤奮好學,對史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其最重要的成就是編纂了《梁書》和《陳書》,這兩部作品為二十四史之一,對於研究南朝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姚思廉的史學風格以簡潔樸素著稱,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尤為難得。
姚思廉的職業生涯跨越了陳、隋、唐三個朝代,曾任隋朝代王楊侑侍讀,唐朝建立後,姚思廉曾任秦王府文學,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