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李密、王世充鷸蚌相爭對峙洛陽城,李淵誓師兵起乾陽門(第1/4頁)
章節報錯
李淵安排郗士陵前去山東地區開展招撫工作後,心中開始醞釀著另一項重大計劃。
他命人找來剛從突厥回來的劉文靜,神色嚴肅地說:“文靜,現在有一項艱鉅的任務要交給你。”
劉文靜看著李淵,應道:“大人只管吩咐。”
李淵說道:“胡人的騎兵兇猛異常,若能引入中原,必將成為我軍的一大助力。然而,我也有我的顧慮。”
劉文靜問道:“大將軍您有何顧慮?”
李淵踱步到府堂中央,說道:“考慮到劉武周此人野心勃勃,突厥人又時常見利忘義。我擔心他會勾結突厥騎兵,共同成為我們邊境的禍患。若我們能先借助突厥騎兵來此壯大我軍聲勢,也是極好的。然而,突厥騎兵畢竟兇猛,若不能妥善駕馭,恐會引狼入室。”
劉文靜聽後,點頭表示贊同,說道:“大人您所慮極是。”
李淵沉思片刻,接著說道:“因此,我想讓你再次出使突厥,只借幾百騎兵來壯大聲勢,這樣其兵力在我軍中勢單力薄,也容易管控,其餘的,便無需過多考慮了。”
劉文靜拱手道:“屬下明白了。那我現在便前去準備,立即出發前往突厥,按您所說,請得突厥援兵。”
李淵拍了拍劉文靜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文靜,突厥人狡詐多變,你要時刻保持警惕,此行務必謹慎。”
劉文靜鄭重地點頭答應,拜別李淵,轉身離開大將軍府,準備行裝去了。李淵望著他的背影,心中暗自祈禱:希望這次出使能夠順利,早日實現統一中原的大業。
進入七月,李密的勢力如同蔓延的野草,不斷侵蝕著隋朝的疆土。東都洛陽的局勢傳至江都,隋煬帝一聽又是李密,大為光火。
最終楊廣艱難地做出決定,派遣江都通守王世充統領江、淮一帶的精銳之師火速趕赴東都,這些江淮子弟兵向來都以勇猛無畏、善於征戰而聲名遠揚。
同時,命令身經百戰的將軍王隆,率領邛崍(今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以及黃州(今湖北省麻城市)的蠻族軍隊一同出征。
王隆,太原祁縣人,王隆在隋朝的開國和治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向隋文帝楊堅上奏《興衰要論》七篇,分析了六國的得失,顯示了他的政治洞察力和對時局的深刻理解。他的這些建議得到了隋文帝的讚賞,並被任命為昌樂縣令,後遷任忻州銅川縣令,頗有令名,民望甚高,被稱為“銅川府君”。
王隆的兒子王通,是隋唐時期著名學者,被尊為“河汾學派”的創始人,對後世影響深遠。
王隆帶領這支蠻族軍隊,在戰場上善於利用“閃電戰”打法,就好似一把無堅不摧的利刃,往往能夠出其不意地給予敵人又快、又準、又狠的致命一擊。
除此之外,楊廣還命令河北大使太常少卿韋霽與河南大使虎牙郎將王辯等一眾將領們,也紛紛率領著自己麾下的部隊馬不停蹄地向東都進發。
韋霽是北周太傅韋孝寬的第五子,憑藉其家族背景和個人的才能,在隋朝時期擔任了多個要職。北周時期,韋霽官至使持節、開府儀同大將軍,封為安邑縣(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開國伯。進入隋朝後,韋霽繼續其職業生涯,同樣擔任太常少卿等要職。其家族成員中有許多人也在隋、唐時期擔任重要職務。
王辯(562年—617年),字警略,馮翊蒲城(今陝西蒲城)人。其自幼喜好兵書,善長騎射,慷慨有大志。北周年間,以軍功授帥都督。隋朝開皇初年,遷大都督。仁壽年間,升任驃騎將軍。隋文帝楊堅時期,王辯參與了平定漢王楊諒的叛亂,因功被賜爵武寧縣男,食邑三百戶。隋煬帝楊廣登基後,王辯參與了多次對外征戰,包括征討吐谷渾和高句麗,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可惜的是,王辯隨後在與王世充聯手討伐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