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從晉陽到龍門,李淵為了“小目標”開啟了改寫歷史的大門(第1/5頁)
章節報錯
李淵大軍在絳郡經過一番休整,士氣如虹,繼續往東南方向前行,行至龍門,李淵命大軍紮下營寨,與麾下諸位將領齊聚一堂,共同商討下一階段的戰略。
龍門,這座黃河之上的重要渡口和關隘,坐落於山西省河津市西北與陝西韓城交界處的黃河峽谷出口。現今前去龍門,依然能感受到其地勢的險峻與壯美。兩面巍峨的大山如同天塹一般,將洶湧澎湃的黃河緊緊夾在中間。河水在狹窄的河道中奔騰咆哮,彷彿要破“門”而出,黃濤滾滾,勢不可擋,一瀉千里。
值得一提的是,龍門還是“鯉魚跳龍門”這一典故的發源地,寓意著不屈不撓、逆流而上的奮鬥精神。相傳,在上古時期,大禹治水時便鑿開了龍門,使其成為黃河的重要咽喉。自古以來,龍門便是晉、陝兩地的交通要道,亦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回溯歷史長河,龍門在無數次的軍事行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它見證了太多的英勇與智慧,承載了太多的榮耀與滄桑。如今,我們深入探究龍門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豐富的歷史背景以及深刻的文化意義,方能更加透徹地領略這一戰爭時期極具戰略意義的地標。
就在此時,劉文靜與突厥將領康鞘利率領著五百名突厥士兵和兩千匹戰馬風塵僕僕地抵達了軍營。
原來,在攻佔霍邑之前,劉文靜受到李淵的委託再次出使突厥。此次出使,他一方面是為了催促突厥可汗提供支援,另一方面是暗中探查劉武周與突厥結盟的相關事宜。
劉文靜憑藉出色的外交才能,再次鞏固了與突厥盟友的關係,探得劉武周與突厥族的結盟實則是泛泛之交的利益關係,他們並不是十分靠譜的朋友,暫時不會對李淵義軍後方造成威脅,便催促突厥可汗儘快發兵,於是成功帶回了突厥的支援力量。
李淵看到劉文靜回來,喜出望外,對他慰勞有加,並稱讚道:“你所帶回的突厥隊伍,兵少馬多,正合我意,你可真是千里迢迢,不辭勞苦,不辱使命啊!”
李淵所謂的“兵少馬多,正合我意”,其考慮的是突厥騎兵戰鬥力雖強,但人數不必過多,這樣融入己方軍隊後才能易於管控,不會對整體佈局構成威脅。
而劉文靜此刻帶回的兩千匹戰馬,對唐軍而言卻是價值連城。在古代戰爭中,馬匹是至關重要的戰略資源,尤其對於李淵麾下的義軍騎兵部隊而言,猶如久旱逢甘霖,正是發展壯大的關鍵,能夠極大地增強唐軍的機動能力和戰鬥力。
李淵現場獎賞了劉文靜帶回支援之功,劉文靜拜謝後,退下交接安置突厥兵馬去了。
劉文靜退去後,李淵與眾將官繼續研究行軍計劃。此時兵卒來報,說是汾陽人薛大鼎在營外前來求見。
薛大鼎(出生不詳—654年),字重臣,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縣西南)人,唐初著名廉吏。薛大鼎出身官宦世家,其父薛粹為隋朝介州長史。隋文帝楊堅死後,漢王楊諒起兵反叛,薛粹因參與叛亂被殺,薛大鼎因年幼免死,流放辰州。唐朝建立後,薛大鼎歷任山南東道副大使、鴻臚少卿、滄州刺史等職,政績卓著,尤其在滄州任內,修渠治水,發展農業,深受百姓愛戴。
薛大鼎一生清廉,勤政為民,其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他與冀州刺史鄭穗本、瀛洲刺史賈敦頤並稱為唐代三大“鐺腳刺史”,在河北地區享有極高的聲譽。
李淵聽過此人名號,速命人將薛大鼎領入帥帳。
簡單寒暄過後,薛大鼎說明來意,一是想要投靠李淵義軍,奉獻微薄之力;二來是有一計獻上,不知能否助義軍一臂之力。
這位汾陽的謀士,目光中透著一種沉穩與睿智。他恭敬地向李淵進言道:“大將軍,依在下愚見,莫要攻打河東。河東地勢險要,城防堅固,若強攻必定會損耗諸多兵力。您且看那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