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被宇文化及任命為江都太守的陳稜在一片混亂與哀傷之中,肩負起了一個特殊的使命。那便是尋找並妥善安葬隋煬帝楊廣的遺體。

當時的局勢動盪不安,宇文化及的叛亂給隋朝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陳稜克服了諸多的困難,終於求得煬帝那冰冷的靈柩。他懷著對煬帝的敬重以及一種歷史的使命感,用宇文化及留下的車駕鼓吹,大體備齊了天子喪葬所用的儀仗,在一片肅穆的氛圍下,將煬帝重新改葬在江都宮西面的吳公臺下。

當時隨隋煬帝一起遇難身亡的眾多王公大臣的遺體,在當時也都被一一收集起來。按照尊卑順序,都依次埋葬在煬帝墳塋的兩側。這些墓葬和煬帝的大墓一起,形成了一片特殊的皇陵區域,默默地訴說著那段歷史的風雲變幻和朝代的興衰榮辱。

歲月流轉,時間來到了2013年。在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西湖鎮司徒村曹莊組,一群考古學家正在進行艱苦的勘探與挖掘工作。憑藉著他們專業的知識、敏銳的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竟然發現了隋煬帝墓。這一發現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在考古界乃至整個學術界都激起了巨大的漣漪。該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每一件都彷彿是一扇通往隋朝歷史深處的窗戶。其中,十三環蹀躞金玉帶工藝精美絕倫,金與玉相互映襯,散發著迷人的光澤,展現出隋朝皇家的奢華與精湛的手工藝水平;鎏金銅鋪首威嚴莊重,其上的鎏金在歲月的侵蝕下依然保留著昔日的輝煌,它見證了當年建築上的精巧設計;銅壺、銅碗這些日常用品,雖然看似普通,卻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的生活風貌和製造工藝;出土的陶罐則帶著一種質樸的氣息,它們是隋朝人生活的實物見證。

根據墓誌的清晰記載,隋煬帝最初的葬儀是葬於西陵,那是在動盪局勢下一種倉促的處理方式。後來,可能是出於各種複雜的因素考量,又將其遷至揚州雷塘。最終,在貞觀元年(627年),這座承載著隋煬帝一生榮耀與爭議的大墓被定葬於曹莊,也就是如今被考古發掘出土的這個地方。

到了八月下旬,當薛仁杲戰敗並被唐朝俘獲的訊息傳播開來,原來被薛舉勢力佔領的郡縣開始紛紛向唐朝遞交投降書,主動歸降。

武德元年(618年)八月二十五日,臨洮郡、枹罕郡、河州、洮州四地也派使者前往長安遞交了投降書,標誌著薛舉勢力在秦、隴的控制體系開始崩塌。

唐初臨洮郡改設為臨州,治所在狄道縣,即現今的臨洮縣,隸屬於甘肅省定西市,位於甘肅省中部、定西市西部。臨洮縣因境內有洮河而得名,是黃河上游古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彩陶之鄉”的美譽。

臨洮縣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這裡出土了大量的馬家窯文化彩陶,這些彩陶以其流暢的線條和絢麗的色彩聞名於世,反映了新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和藝術成就。此外,臨洮還有豐富的傳說和歷史故事,如老子飛昇處的傳說等。老子飛昇處的標誌是當地的超然臺,位於臨洮縣嶽麓山,相傳為老子講道並飛昇的地方。包括說經臺、飛昇崖、文鋒塔等,這些遺蹟至今仍吸引著眾多遊客和學者。在臨洮,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每年吸引大量海內外李氏後裔前來尋根問祖,體現了老子思想對後世的影響。老子飛昇的傳說不僅增添了老子的神秘色彩,也促進了道教文化的發展。

除此之外,當地著名的史前文化遺址—馬家窯文化遺址,展示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彩陶藝術。作為長城西部起點的秦長城,見證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重要歷史。歷史悠久的佛教寺廟臨洮佛歸寺、臥龍寺等,同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臨洮縣不僅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縣,也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活躍地區,以其獨特的文化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吸引著眾多遊客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