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突厥之亂引出龍躍鳳鳴的“天可汗”(第2/3頁)
章節報錯
駕到達雁門關(今山西代縣)時,突厥軍隊已經做好了充足準備,始畢可汗率領數十萬騎兵,計劃偷襲隋煬帝的車駕。
義成公主得知此事後,事先派使者通知了隋煬帝楊廣這一變故。隋煬帝在得知這一訊息後,急忙駕車進入雁門城,命令齊王楊暕(楊廣次子)率領後軍駐守崞縣(今山西原平市崞陽鎮)以保衛後方。突厥軍隊迅速包圍了雁門郡。沒多久,雁門關四十一座城池中的三十九座已被突厥軍隊攻佔,僅剩雁門和崞縣未被攻下。
隋軍上下陷入恐慌,紛紛拆毀民房以作為守城的工具。當時雁門郡守軍有十五萬人,糧食僅夠支撐二十天。突厥軍隊的攻勢十分猛烈,箭矢甚至射到了隋煬帝面前,使得他極為恐懼,面對眼前的生死存亡和失望,在抱著七歲的趙王楊杲哭泣時,眼眶都哭腫了。楊杲是隋煬帝楊廣的庶子,生於607年,卒於618年,年僅11歲,至於其死因,我們會在後面的章節提到。
危難時刻,裴矩與虞世基一同面見隋煬帝,提出了轉變戰局的建議。
裴矩(548年-627年),字弘大,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是隋唐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戰略家、地理學家。他在隋煬帝時期擔任重要職務,對隋朝的西域政策有著深遠的影響,並在隋朝滅亡後歸降唐朝,繼續為唐朝效力。
虞世基(出生不詳—亡於618年),字懋世,吳郡餘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隋朝末年的重臣和佞臣。佞臣是指那些善於逢迎、諂媚君主,以謀取個人私利的官員,也算是奸臣中的一種。虞世基在隋煬帝時期擔任過內史侍郎、黃門侍郎等要職,參與朝政決策。他善於揣摩皇帝的心意,經常為隋煬帝出謀劃策,但因其建議往往過於迎合隋煬帝的心意,缺乏實際可行性,因此被後人批評為佞臣。
“陛下,臣等有良策獻上,可解被圍之困。”兩人雙雙跪下,伏地而拜。
隋煬帝一聽,立馬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忙道:“愛卿快快請起,有何良策,速速道來!”
兩人起身,湊到隋煬帝近前,輕聲彙報解圍之策。隋煬帝聽後,點頭認可。
第二日,隋煬帝一掃幾日來的狼狽之態,梳理打扮整齊,身披戰袍,在裴矩與虞世基的陪同下,來到城樓親自督戰,慰問守城將士。同時做出重要指示,命令眾將領只能死守城池,不得邁出城門一步,就是被突厥賊兵罵死也不得開啟城門迎戰,必須堅守待援。並鼓勵士兵奮勇擊殺攻城之敵,承諾對守城有功的將士給予重賞。
守城將士看到這麼大的一位國君親臨一線作戰指揮,而且精神抖擻,信心十足,一點都沒有籠中困獸的頹敗像,自是士氣大振,戰力十足,再加上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將士們更是鉚足了勁準備狠揍來襲之敵。
下了城池,隋煬帝按照裴、虞二人之計,立即書寫密詔檄文,安排得力之人將詔文綁在木頭上拋入汾水,希望藉此吸引附近的隋朝官兵前來救援。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漂流瓶,只不過楊廣在裡面裝的不是交友信,而是救命信。
巧的是,最先發現詔文的是雲定興。雲定興,是隋廢太子楊勇的妾侍雲昭訓的父親。雲昭訓原為皇太子楊勇的昭訓妃子,後因楊勇被廢,雲昭訓也被除名,配給皇室後勤官家為奴。
雲定興正是因沾了這麼一丁點皇親的關係,透過賄賂和巴結隋朝權臣宇文述,逐漸獲得提拔,最終擔任左屯衛大將軍。作為十六衛之一,左屯衛大將軍不僅負責軍事指揮,還參與國家的安全保衛和重要決策。
雲定興是一個在複雜政局中善於鑽營的人物,他的經歷在史學界充滿了爭議。在史書中,雲定興也經常被描述為一個為了利益不擇手段之人,他利用與皇室的關係,以及賄賂和巴結權臣的手段,來提升自己的地位。
雲定興的親兵衛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