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王世充偷襲李密再失敗,唐軍攻取弘農欲爭洛陽城(第2/4頁)
章節報錯
李淵講道:“王世允此刻雖說又增兵七萬,但其軍中物資匱乏。加之李密佔據著重要糧倉,洛陽城中不但糧草將竭,兵力更為薄弱。洛陽城乃隋朝東都,若能先於李密克之,必將震動天下。”
李淵看著眾將,頓了一下,接著言道:“弘農郡乃是連線關中和中原的重要戰略要地,是通往洛陽的一大障礙。且弘農的糧產豐富,物資儲備充足。我考慮派遣劉文靜繼續東進,拿下弘農!只有先取得弘農,我們在進攻洛陽的過程中才沒有後顧之憂。不然容易被隋軍斷了後路,陷入危險境地。”
大家聽言,紛紛表示贊同。唐王李淵立即命人向劉文靜傳達軍令,務必拿下弘農郡。
唐王派劉文靜東征弘農郡(今河南省靈寶市一帶),我們前文提到過,弘農郡從古至今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和經濟區域,控制弘農有助於切斷隋朝殘餘勢力的南北聯絡,並且能夠保障關中和中原之間的交通線安全。
十二月下旬,劉文靜在潼關接到唐王下達的攻打弘農郡的命令,他迅速安排好守城將官,集結精銳兵馬數萬,即刻東進,向著弘農方向出征。
由於當時的歷史記錄條件和儲存手段有限,其實我們的文章之中,很多軍事行動的具體日期尤其是精確到日的記錄可能並未被詳細記載下來,只有少量的重大戰役有時會保留有日期。對於古代戰爭而言,重點更多地放在戰爭的勝負、戰略意義以及重要人物的決策等方面。
我們文章之中涉及戰爭雙方的兵力亦是如此,除少量著名戰役會有出兵人數記載,絕大多數戰疫是沒有記載的。古代戰爭中,兵力數量往往屬於軍事機密的一部分。將領不會輕易透露自己所率領軍隊的具體數量,以防止被敵方知曉後製定針對性的策略。所以即使當時有一些內部的兵力統計,也可能不會完整地被記錄下來。
正史對於軍事行動的記載往往側重於宏觀的軍事形勢、戰鬥經過和結果等方面。對於兵力數量,可能只是給出一個大概的估計或者與其他相關事件進行比較描述,而難以得到確切的數字。例如,可能會記載“率大軍前往”或者與敵軍兵力進行對比描述,像“數倍於敵軍”之類模糊的表述,無法確切得知劉文靜此次攻打弘農郡到底帶了多少兵馬。我們只能根據當時唐軍佔據潼關部署的兵力來推斷。
弘農郡始建於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市東北函谷關城)。東漢初複名弘農郡,後因避諱靈帝名改為桓農郡。三國魏複名弘農郡。晉以後,轄境逐漸縮小。北周明帝又改西恆農郡為弘農郡,還治弘農縣。隋開皇初廢,大業初復置,後移治今靈寶縣。唐武德初廢。
弘農郡地處秦嶺西部,北有渭河,東有函谷關,西有天險華山,南部是秦嶺,是歷代軍事政治要地。
值得一提的是,弘農郡是楊姓第一郡望,許多楊姓家譜都把遠祖追溯到弘農楊氏。隋朝皇室、武則天之母等都是出自弘農。弘農郡不僅是政治和軍事中心,也是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弘農楊氏的繁榮體現了該地區深厚文化底蘊。
如今的河南省三門峽市和靈寶市等地,部分繼承了弘農郡的歷史地理和文化遺產。弘農郡不僅是一個歷史上的行政區域,更是一個文化和歷史的象徵,其設立和變遷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正史中,關於劉文靜此次東征路線,先攻打的是弘農郡哪個郡縣亦無記載,筆者只能透過弘農郡的地理環境來進行分析闡述,有誤之處,希望讀友們能夠積極探討。
從當時的戰略態勢來看,潼關是關中地區與中原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劉文靜的大軍駐紮在潼關,所以劉文靜攻打弘農郡,必定是在潼關集結的兵馬並從潼關向東出發。一方面,潼關附近已經有李淵勢力的軍事部署,軍隊可以方便地進行集結和補給。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