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論功封賞,大家齊心,我們的陣地必將固若金湯,何患隋軍前來?!”

翟讓聽後,思慮半晌,回應道:“你的提議確實是英雄豪傑才有的宏偉謀略,我翟讓自愧不如,難以勝任。然而,既然您有如此信心,我聽從你的吩咐。請您先行出發,我必緊隨其後,擔任後援,竭盡全力相助!”

翟讓,字子謙,出生於東郡韋城(今河南滑縣東南),他在隋朝時原為東郡法曹(負責司法事務的官員),因犯罪被判入獄。獄吏黃君漢認為翟讓有英雄氣概,於是在夜裡悄悄對翟讓說:“翟法司,天時人事,也許是可以預料的,哪能在監獄裡等死呢?”

隨後便為翟讓開啟枷鎖,放他逃走。

翟讓逃亡後,前往瓦崗(今河南滑縣東南)聚眾起兵,以韋城為根據地,成為瓦崗軍的首領。他帶領瓦崗軍採取了有效的戰略,如佔領運河沿岸的城池,控制漕運要道,採取“劫富濟貧”的策略,贏得了民心,使瓦崗軍迅速壯大成為隋末最強大的起義軍之一。

李密加入瓦崗軍後,憑藉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迅速提升了瓦崗軍的實力。隨著李密地位的提升,他與翟讓之間的關係逐漸緊張。

此時,翟讓命令李密率先出擊,這就好比在說:“前面有危險,兄弟你先上!”在這種情況下,李密心裡能舒服嗎?這便為後來李密迫使翟讓“退居二線”埋下了伏筆。

李密立即率領精兵七千,襲擊興洛倉。興洛倉位於今河南省鄭州市鞏義河洛鎮七里鋪村以東的黃土嶺上,地處丘陵,形勢險要,土層堅硬、乾燥,又有水路運輸之便,是隋朝最大的糧倉之一。

瓦崗軍成功攻克興洛倉,立即開倉放糧,賑濟饑民。只見老弱病殘的百姓們,揹著糧食走在道路上絡繹不絕,甚是熱鬧。如李密所言,周邊窮苦百姓、難民以及豪傑之士,看到瓦崗軍不但強悍,還很親民,於是紛紛加入瓦崗軍的隊伍,使得瓦崗軍迅速發展,短時間內猛增至幾十萬人。

朝散大夫(正四品文散官)時德睿以尉氏縣(今開封尉氏一代)響應李密,時德睿是汴州陳留(今開封市陳留鎮)人,他在隋末擔任尉州刺史。

同時前宿城令祖君彥則從昌平郡前往投奔李密。祖君彥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人,因祖君彥的父親祖珽是北齊的丞相,參與了“歌殺斛律光”陰謀。煬帝即位後,尤其厭惡祖君彥父親的名聲,受父親的牽連,祖君彥未得到重用,楊廣調他擔任東平的書佐,檢校宿城令,沒有真正的職位。

祖君彥常常自負自己的才能,心情鬱悶,聽說李密佔據了洛口,就遠道而來投奔了李密。李密早就聽聞過祖君彥的才能,因此得到他後非常高興,立刻將他奉為上賓。軍中的書信和檄文等重要文書,李密全都交由祖君彥來撰寫。

祖君彥成為李密的記室參軍後,負責起草軍書羽檄。不久就起草了著名的《為李密檄洛州文》,文中列舉了隋煬帝的十大罪狀,其中“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名句就是出自他之手,用來聲討隋煬帝,表達了起義軍強烈的反抗精神,為瓦崗軍提供了強有力的宣傳和支援,極大地鼓舞了士氣。

除了《為李密檄洛州文》外,還有《為李密與袁子幹書》、《為李密與李淵書》等。祖君彥的文筆被史籍描述為博學強記,屬辭贍速,他的文章義正辭嚴,淋漓盡致,尤其擅長撰寫檄文,他所作檄文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歷史意義,尤其是《為李密檄洛州文》,展現了他的政治立場和文學才華,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留守東都洛陽的楊侗及輔佐他的大臣聽說李密佔領了洛口倉,遂派遣虎賁郎將劉長恭、光祿少卿房崱率領步騎兵三萬五千人前往討伐李密。

當時,東都洛陽的百姓都認為李密是飢餓的賊寇,搶奪米糧,不過是烏合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