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全國遍地現皇帝,豈能讓迷樓吳娃來背這個鍋(第1/5頁)
章節報錯
在隋煬帝的統治下的公元611年至617年間,全國多數區域已被農民起義的風暴所籠罩。起義軍規模不一,數量眾多,總數達百餘支,參與者達百餘萬。這些起義軍分佈於全國各地,北起河北、山東一帶,南至江淮地區,共同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反抗隋朝統治的浪潮。其中,載入史冊且可供查證的起義事件就有數十起。
公元611年王薄起義。王薄,山東鄒平人,領導長白山首義,是隋末農民起義的先驅之一。其自稱“知世郎”,並創作了《無向遼東浪死歌》:“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綿背襠。長槊侵天半,輪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這首詩歌一經傳唱,便迅速在山東大地如流行歌曲般廣泛傳播。它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刻地表達了當時人民群眾的苦難與思想情感,生動地反映了社會的矛盾和人民的反抗情緒。詩歌不僅表達了對封建統治的強烈不滿和對自由生活的深切渴望,還充分展現了古代農民起義軍的英勇與豪情,因而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
透過這首詩歌,王薄號召受苦受難的農民兄弟拒絕服從隋朝兵役,鼓勵大家參加農民起義軍。直接觸及了民眾的痛點,激發了封建統治之下民眾的反抗情緒,為起義軍提供了廣泛的社會支援,這支起義軍迅速發展到數萬人。
這首招兵宣傳戰歌的出現,也代表著封建社會農民起義軍隊伍的進步,已經知曉宣傳策略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體現了農民起義軍在宣傳策略上的創新,能夠更有效地動員和組織民眾。
王薄率領起義軍轉戰于山東北部沿海一帶,與其他起義軍互相支援,共同抗隋。唐朝建立後,王薄宣佈起義失敗,隨之投降唐朝,被任命為齊州總管,但在武德五年(622年)被潭州刺史李義滿之侄李武意殺害。具體詳情,我們後文再講。
公元613年孟讓起義。孟讓在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起兵,稱錄事。“錄事”在古代通常指的是官府中負責記錄、繕寫的小吏,孟讓稱自己的起義為“錄事”可能是一種策略,用以吸引更多的民眾加入起義隊伍,或者是為了在起義中賦予自己某種合法性的象徵。他曾與王薄聯合,佔據長白山(今山東省鄒平縣境內)為據點。
孟讓的起義軍一度發展到十餘萬人,後來又佔據都梁宮(今江蘇盱眙縣東南),都梁宮是隋煬帝於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在盱眙縣都梁山上建造的一座行宮。根據史籍記載,隋煬帝為巡遊江南,見盱眙(今江蘇省淮安市西南部)山水之美,在南山之上築離宮,以“都梁香草”中的“都梁”二字為名。
孟讓後來率眾南下,與隋朝江都郡丞王世充交戰。在與王世充的交戰中孟讓戰敗,被迫向北轉移,後來歸附了瓦崗軍,被任命為總管,封齊國(郡)公。
公元611年張金稱起義。張金稱在清河(今河北清河西)起兵,自稱將軍。張金稱起義後,與隋軍進行了多次戰鬥。他一度攻克了多個郡縣,包括黎陽等重要地區,但由於輕敵,最終被隋將楊義臣(楊義臣,本姓尉遲,鮮卑族,代郡武川人,今內蒙古武川縣)擊敗,在逃亡過程中被楊善會(楊善會,字敬仁,今陝西華陰人,是隋朝末年的一位傑出將領)俘獲,並在清河被斬首。他的餘部最終歸附了竇建德起義軍。
公元613年郭方預起義。郭方預在北海(今山東青州市)起兵,自稱盧公。起義之初便迅速聚集了三萬人的起義軍,規模較大,曾攻克北海郡城,但最終被隋將張須陀擊敗。
張須陀,字果(565年~616年12月1日),弘農閿鄉(今河南省靈寶市)人,祖籍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省南召縣)。張須陀最初跟隨蜀王楊秀,授儀同三司(指其儀仗和俸祿與三公相同,享受與三公一樣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