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的玉圭多為淨面,少數在下端飾有陰線弦紋,精美者刻有獸面紋。夏代的玉圭多為軟玉,頂端呈等腰三角形,喪葬時置於死者胸腹間。商代的玉圭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平首,一種是尖首平端,常見於婦好墓。西周時期的玉圭以尖首長條形為主,雙面刻有鳳鳥紋和龍紋,常置於墓主人腹部。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玉圭廣泛用於盟誓活動,起簡冊的作用,顯示出當時用玉製度的複雜性。漢代以後玉圭在日常生活中不再常見,只有王公貴族為顯示地位而雕造少量玉圭。宋朝之後基本不再使用,所以宋朝至今出現的玉圭多為仿製品。

在用途上,玉圭的形制因時代不同而異,常見的有大圭、鎮圭、桓圭等,尺寸和名稱因用途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朝聘禮見中,玉圭作為身份等級的象徵,大臣所持玉圭也不相同,持有特定名稱的玉圭代表不同的權力和職能。在祭祀盟誓中,玉圭用於盟誓篆刻,記錄盟辭。

近代考古發現的玉圭在商周時期的墓葬中常有發現,如河南省安陽市婦好墓出土的槽紋玉圭,顯示出當時禮儀用玉的精美工藝。

史書記載中,宗城縣百姓挖出的玉圭,質地溫潤,上刻古篆,經識者辨認,竟是上古時期大禹治水時所用的禮器。

謀士宋正本與景城縣丞孔德紹聽說後,便聯名上表竇建德,稱:\"昔大禹受命,玄圭告功。今黑圭重現,再次正應天命。請大王改國號為夏,以承禹德。\"

竇建德深以為然,心中豪情頓生,拍案道:“好!天意如此,我當承之!”遂於五鳳元年(619年)正月正式改國號為\"夏\",自稱夏王。為表彰獻策之功,竇建德任命宋正本為納言,位列宰相;擢升孔德紹為內史侍郎,執掌機要。

這一系列祥瑞的出現,使得竇建德在河北地區的威望大增。百姓紛紛傳言:\"五鳳來朝,黑圭現世,此乃真命天子之兆。\"

各地豪傑聽說此事後,便爭相來投,致使竇建德夏國勢力迅速擴張。竇建德在樂壽大興土木,修建宮室,設立百官,儼然已有一統天下之志。

關於上述事件,經筆者查證史料,主要記載來源於《舊唐書》和《資治通鑑》,其中《舊唐書》的記載最為詳細,而《新唐書》和《資治通鑑》則提供了補充和印證。然而,這些祥瑞究竟是真是假,後世史家多有爭議。有人認為這是竇建德為凝聚人心而精心策劃的政治宣傳,也有人堅信這是天命所歸的明證。這些史書共同構成了對這一歷史事件的主要文獻依據。無論如何,這段歷史為後世留下了諸多耐人尋味的傳說。

竇建德在河北勢力日漸壯大後,便開始謀劃擴張地盤。他深知河北地區群雄割據,若要一統河北,必須首先剷除周邊的割據勢力。當時,同在河北發展的魏刀兒是他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

我們前文講過,魏刀兒原是王須拔的部將,王須拔曾率軍攻打幽州,卻在戰鬥中不幸被流箭射中身亡。魏刀兒接替王須拔統領軍隊,佔據深澤縣,並以深澤為根據地,在冀州、定州一帶四處劫掠,勢力迅速擴張,部眾一度達到十萬人之眾。魏刀兒自恃兵強馬壯,遂自稱“魏帝”,儼然成為河北地區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隋唐時期魏刀兒佔據的深澤縣即今日石家莊市深澤縣,位於河北省中南部,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其名稱源於古代境內水澤深廣,始建於西漢高帝八年(前199年),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獨特的民俗活動。

漢高祖時期,深澤為侯國,屬中山郡,名為深澤。隋開皇六年(586年)復置深澤縣,治所在今深澤縣。唐武德四年(621年)深澤屬定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屬博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置定州。

“深澤”縣名因境內水澤深廣而得名,早在漢高祖時期就已見於史籍。深澤縣地處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