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行走在刀刃上的宇文化及(第1/7頁)
章節報錯
宇文化及殺害了隋煬帝楊廣之後,試圖擁立蜀王楊秀為帝。楊秀,作為隋文帝楊堅的第四子,與隋煬帝楊廣同母。
自隋朝建立之初,楊秀便被封為越王,不久後改封為蜀王,並擔任柱國、益州刺史、益州總管等重要職務,統轄二十四州軍事。楊秀以膽氣豪壯、容貌雄偉著稱,但他的奢侈浮華和對享樂的追求也為後世所詬病。在鎮守蜀地期間,楊秀的一些不當行為,如任用僚人(僚人在隋唐時期被視為嶺南地區的夷族之一)做宦官、命人制作渾天儀,甚至傳言他企圖活剖死囚的膽來製藥,這些舉動引起了隋文帝楊堅對他的極大不滿。
此外,楊秀對楊廣篡奪太子之位有著強烈的不滿情緒,這也引起了隋文帝的憂慮,擔心他可能會起兵造反。而剛得了太子之位的楊廣為了打擊楊秀,巧妙地利用了楊秀的“愛好”,偽造了楊秀詛咒隋文帝的木偶和檄文,使得隋文帝楊堅對楊秀的懷疑和厭惡進一步加深,最終導致楊秀被廢為庶民並被軟禁。
楊廣繼位後,並未放鬆對楊秀的監視,始終將他帶在身邊。
宇文化及弒君以後,妄圖掌控局勢,建立新的政權。他考慮到蜀王楊秀身份尊貴,有一定的號召力,便想立楊秀為帝。然而,他這一想法並沒有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援。當時的局勢複雜多變,各方勢力相互交織,每個人都清楚楊秀被囚禁已久,且他與隋煬帝之間存在著諸多矛盾和利益糾葛。在這種情況下,眾人一致反對立楊秀為帝。
宇文化及為了斬草除根,徹底清除潛在的威脅,於是殘忍地殺害了楊秀和他的七個兒子,結束了楊修充滿波折的一生,終年四十六歲。
然而,這一血腥的屠戮並沒有停止,他又把矛頭指向了齊王楊暕和燕王楊倓。
齊王楊暕一直以來在皇帝心中就處於一種十分尷尬的地位,他因為太多的不當行為,最終引起隋煬帝的猜疑,始終得不到隋煬帝的喜愛,就連此次叛亂,隋煬帝的生命受到威脅的第一時間,楊廣首先想到的是楊暕在幕後指揮的叛亂。
齊王楊暕是隋煬帝楊廣的嫡次子(指正室妻子所生的第二個兒子),其母是蕭皇后,楊暕被殺時只有三十四歲。楊暕在隋朝建立後被封為豫章王,仁壽年間拜任揚州總管。隋煬帝即位後,進封齊王,歷任雍豫二州牧、開府儀同三司。
楊暕曾被視為繼承皇位的熱門人選,但由於其行為不檢點,最終未能如願。他被描述為驕縱自大,野心勃勃,為爭奪太子之位不擇手段。他親近小人,行為多有不法。楊暕與其兄元德太子楊昭關係緊張,因為楊暕擔心楊昭的兒子會威脅自己的地位,因此暗中行使厭勝之術(指古代的一種巫術,透過詛咒或祈禱來制勝所厭惡的人、物或魔怪),最終事情敗露,導致隋煬帝大怒。
齊王楊暕因長期失寵於隋煬帝,父子兩人關係緊張,宇文化及兵變時,楊廣第一時間懷疑兒子楊暕是叛亂者。隋煬帝當時驚慌失措,他下意識地對身邊的蕭後說:“難道不是阿孩嗎?”這裡的“阿孩”可能是皇帝對齊王楊暕的一種親暱卻帶有猜忌的說法。
其實兵變時,楊暕還在江都自己府中,宇文化及很快就派人殺入他的府中。當時楊暕還在府中不明就裡,叛軍突然闖入,根本不給他任何解釋或者反抗的機會,直接將他殺害,並且他的兩個兒子也一同被殺,
楊暕至死都不知道是誰殺了他。他和楊廣之間的父子關係在這種突然的變故和殘忍的殺戮面前,顯得如此脆弱無力,至死都無法知曉真相。
燕王楊倓我們前文講到過,他是隋煬帝楊廣的孫子,元德太子楊昭的次子。楊倓出生於仁壽三年(603年),他聰明好學,深受隋煬帝的寵愛,但在江都之變中,楊倓試圖透過玄武門進入宮中向隋煬帝報告叛亂,但被守衛阻攔被抓,最終被宇文化及命人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