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時,因王世充的錯誤指揮導致戰役失敗,王辯在退兵敗逃途中溺水身亡。

此次隋煬帝楊廣的大規模調兵遣將行動,可以說是傾盡了所有力量,只為能夠一舉剿滅那個讓隋朝官員頭疼不已的李密及其瓦崗軍勢力。

早在四月,王世充曾率領淮南的一萬士兵交給東都備守。此次,王世充行軍到達彭城(江蘇省徐州市)時,因為得知李密的軍隊人數眾多,感覺自己兵力不足,便暗自思忖:“李密此賊勢力龐大,我這區區一萬人怕是不夠他塞牙縫的,若此時強攻,恐怕只是徒增傷亡。”

在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後,他咬了咬牙,悄悄地從黎陽(今河南省浚縣)渡過黃河到達東都,與之前留在東都的一萬人馬會兵一處。

王世充進入東都後,稍作休整,僅過三日便點精兵兩萬,匯於校場,王世充對著將士們高聲喊話道:“此次前往東都,乃是為了保我大隋江山社稷,爾等當奮勇作戰,不可有絲毫懈怠!”。

之後王世充率領兩萬人馬,浩浩蕩蕩向著回洛倉方向出征了。行至洛北,便遇到已做好戰鬥準備的李密的軍隊。

王世充軍隊率先發起攻擊。王世充一馬當先,揮舞著長槍,大喊:“將士們,今日定要衝破敵陣!活捉李密!”

霎時間,戰場上,喊殺聲震天動地,馬蹄揚起的塵土遮蔽了天空。

然而,李密的軍隊早有防備,防守極為嚴密。那些訓練有素的瓦崗軍士兵們緊密地排列在一起,如同銅牆鐵壁。王世充的攻擊一次次被抵擋回來,每一次衝鋒都傷亡慘重的。

王世充心中暗恨:“這李密竟如此難以對付,可惡!”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憤怒與不甘,最終,隨軍敗下陣來,王世允帶著殘兵敗將灰溜溜的撤回東都城中。

王世充的軍隊未能突破李密的防線,在攻擊中遭受了損失,最終未能改變東都的戰局。

晉陽城的李淵得到探馬傳來的訊息,得知了李密與東都洛陽的隋軍正在對峙,目前不會對太原唐軍大本營造成威脅。於是,未等出使西域籌借騎兵的劉文靜回來,便召集文官武將齊聚大將軍府,商定出兵關中之事。

李淵威嚴地端坐在大堂之上,他那犀利而又透著雄心的目光緩緩掃過堂下的眾將官。此時的大堂內,氣氛莊重而又充滿著一種躍躍欲試的激情,只聽李淵鏗鏘有力地講道:“如今這天下局勢,於我等甚是有利。關中,那是一塊絕佳之地,沃野千里,山河險要,物阜民豐。若能一舉奪得此地,憑藉其地理和物產之優勢,大業必定可圖。這天下,如今已亂,百姓苦於戰亂久矣,我等興兵,當以順應天命,拯救蒼生為己任。”

李淵的聲音中充滿了壯志豪情,也讓眾將心中燃起熾熱的希望之火。眾將官聽聞,皆紛紛稱是,低聲議論間滿是興奮與期待。

長史裴寂上前一步,恭敬地站出進言道:“主公,當下之勢,李密正與王世充在東都等地周旋,確實是無暇顧及我們。然而,兵者,大事也。出兵之事仍需謹慎為之。小人斗膽一問,那糧草輜重是否已準備周全?畢竟行軍打仗,糧草乃重中之重,若糧草不濟,縱使將士們英勇無畏,恐也難以持久作戰。”

李淵微微點頭,目光中透著自信:“裴長史所言極是。我這幾日已命人加緊籌備,各項物資皆在有序收集調配之中,不日即可籌備完畢。此次出兵,當秉持速戰速決之策。關中雖好,但若是久拖不決,恐生變數。”

這時,李世民出列,恭敬地抱拳行禮後說道:“父親,孩兒以為,我們此次起兵,應出師有名,方能得民心,聚人心。如今我們可對外宣稱隋煬帝昏庸暴政,濫殺無辜,禍國殃民,我們行義軍,目的是立代王楊侑為帝。而且楊侑年幼懵懂,我等可奉他之名,行大義之事。”

一旁的溫大雅緊接著說道:“敦煌公所言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