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李淵的反隋之意,是因馬邑兵敗楊廣起了殺心所致嗎?(第3/5頁)
章節報錯
世民再次找到父親,說道:“如今盜賊愈發猖獗,遍佈天下各地。父親您受命討伐賊寇,然而您想想,這些賊寇豈能全部剿滅?倘若賊寇不能徹底剷除,父親您恐怕難以避免獲罪的風險。況且,民間流傳著李氏將興的傳言,皇上如今對姓李之人極為忌憚。郕公李渾即便無罪,皇帝還是將他處死,並誅滅了他的族人。話說回來,父親若真將盜賊全部消滅,恐怕會功高震主,李家的處境將更加危急。兒子思慮再三,仍認為只有起兵之計才能免除禍患,請父親大人不要再猶豫了!”
這時,李淵的態度與往日已大有不同,回答道:“我連日來也在反覆思考這個問題,你說的話確實有些道理。是福是禍,便由你來決定吧,我也無法做主了。不過,目前我們的家人仍在河東,此事還需從長計議,切不可操之過急,我們還需慢慢籌劃。”
李世民聽後,連忙說道:“既然父親如此說,我立刻派遣可靠之人去接家人。”
李淵點頭表示同意。李世民拜退父親後,急忙派人快馬加鞭趕往河東去接應家人。
公元617年5月,正當李淵父子緊鑼密鼓地安排籌劃起兵事宜之時,楊廣得知突厥進攻馬邑,並且打敗了李淵所派遣的援軍之事。楊廣心中竊喜,可算揪住你李淵的“小辮子”了。於是他在江都大發雷霆,斥責李淵防禦突厥不利,對國家造成了重大損失,他以“不時捕虜,縱為邊患”為由,派遣使臣前往太原,要將李淵就地拘押起來,並且打算把王仁恭斬首示眾。
如李淵父子所料,該來的終將要來,畢竟隋煬帝楊廣等待李淵出錯的這個機會已經等了好久,此等大好時機,豈能錯過?
不過,李淵可不是那種容易慌亂之人。他很快就冷靜下來,迅速召集自己的心腹幕僚,開始進行秘密商議。
眾人齊聚於李淵的書房之中,氣氛凝重卻又透著一股暗藏的激昂。李淵目光掃過眾人,緩緩開口道:“諸位,如今局勢危急,聖上以支援馬邑兵敗為由,對我起了猜忌,我擔心這是要將我置於死地啊。諸位看這事如何是好?”
裴寂首先表達了對當前形勢的擔憂,指出情況緊急,不能再猶豫,他進言道:“明公,前些日子我一直在勸您,就是擔憂這個禍事會降臨。如今形勢緊迫,刻不容緩,不能再有絲毫猶豫了。古人有云:‘先發制人,後發被人所制。’請您務必深思啊!”
在這裡,我們可以注意到一個細節:裴寂在這次重要的會議場合開始使用敬語“明公”來稱呼李淵,而不再像以前那樣以弟兄哥們兒相稱。“明公”這一稱謂專門用於尊稱有名位的人物,它不僅體現了對對方品德和能力的高度認可,還蘊含著對其賢明形象的讚賞。
在古代的奏疏、書信乃至小說戲曲中,“明公”一詞頻繁出現,常伴隨著如“明公仁德兼備”“願明公垂憐”等敬語,這些表述都強調了對對方的賢德和公眾影響力的認可。
這一用詞的選擇和變化,不僅彰顯了裴寂對李淵的尊敬,更隱含著對李淵未來身份變化的預示。透過使用“明公”這一尊稱,裴寂實際上在向在場的所有人傳遞一個資訊:李淵的身份即將發生重大變化,每個人都應當更加敬重他。同時,這也是對李淵本人的一種提醒,讓李淵從內心意識到自己已不再是隋朝的臣子,提示他即將成為新王朝的領袖,需要自覺地調整自己的身份和行為。
總之,“明公”一詞的使用不僅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禮儀色彩,更在古代社會中扮演了重要的交際角色,而裴寂在此場合的使用也充分展現了他對時局的敏銳洞察和對李淵的深厚情誼。
裴寂話音剛落,李世民便急切的接著說道:“當今皇上昏庸無道,治國無方,我們實在不應再盲目地盡忠於他。況且,偏將出師不利,竟然要加罪於主帥,這樣的國法豈非荒謬至極!既然主上不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