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得知劉武周佔據了汾陽宮,心急如焚地找到李淵,急切地問道:“父親大人,劉武周已經佔據離宮,恐怕我們還未來得及起事,大禍就要臨頭了。您為何還遲遲不肯起兵呢?”

李淵面露憂慮,說道:“這我也知曉,只是咱們家人尚未抵達太原和我們匯合,所以才不敢貿然行動。”

李世民趕忙說道:“父親不必擔憂,孩兒已經接到信報,母親大人和家人們已經啟程多日,想必這幾日就要到了。眼下事情緊急萬分,父親得趕緊部署才是啊!”

李淵皺著眉頭說道:“我擔心兵力匱乏,一時難以起事。況且王威等人乃是楊廣的耳目,仍在暗中監視著我們。”

“父親,此事不必擔心。” 李世民聽聞此言,連忙說道。

說罷,李世民走上前去,附身在李淵耳邊低語了幾句,李淵聽後連連點頭稱是。

父子二人計劃已定,李淵立刻召集將領們商議對策。接到命令的王威等人紛紛趕至李府。

只見李淵正襟危坐,一臉鄭重地說道:“如今劉武周佔據汾陽宮,而我軍尚未對其加以討伐,若聖上怪罪下來,這無疑是滅族的大罪,諸位也必然會受到牽連,我們應當如何應對呢?”

王威等人齊聲回答道:“我們的一切行動都將聽從留守大人的指令。”

李淵接著分析道:“按照朝廷的慣例,用兵之前必須上報總管大人。(南北朝時期設定地方軍政長官‘都督’,隋煬帝時期將都督改為總管,唐朝時改為節度使,此官職負責地方軍政事務,也是為了限制地方官員的軍權。)但現在賊寇近在咫尺,江都卻遠在三千里之外,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我們正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所以我也很是為難。”

王威等人再次齊聲說道:“大人您身居要職,又是皇親國戚,理應與國家同舟共濟。倘若先稟報朝廷再行動,恐怕會錯失良機。當務之急是迅速討伐賊寇,所以大人完全可以自行決策。只要能夠成功消滅賊寇,皇上必定不會降罪於您的。”

李淵沉吟片刻,佯裝認真思考的樣子,隨後緩緩開口道:“既然諸位都持有這樣的觀點,那我只好自行決斷了。然而,目前突厥尚未撤兵,劉武周又步步緊逼,我們的兵力實在不足,急需擴充兵力。”

王威等人紛紛表示贊同:“這確實是當務之急,大人只管吩咐,我等必定唯命是從。”

李淵繼續說道:“劉文靜在此地擔任縣令多年,對當地情況極為熟悉。我認為招兵買馬這件大事非他莫屬。我想暫時將他從獄中釋放,委以重任,讓他負責招募新兵,諸位意下如何?”

眾人一致表示同意。於是,李淵下令將劉文靜從監獄中釋放,並指派他負責招兵買馬之事。隨後,他讓王威等人暫時退下,等候進一步的指示。

在王威等人退去後,李淵作出了重要的戰略部署,命令劉弘基和長孫順德兩人協助劉文靜募兵。

劉弘基(582年-650年),字宏基,是唐朝初年的著名將領,以其勇猛和忠誠著稱。他出生於雍州池陽(今陝西省涇陽縣),是隋朝河州刺史劉升之子。劉弘基在唐朝建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封為夔國公,併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劉弘基早年以父蔭為右勳侍,後因逃避征討高句麗的兵役,故意私宰耕牛,被捕入獄。出獄後,亡命江湖,以盜馬自給,後投奔太原留守李淵。

後來李淵起兵時,劉弘基斬殺宋老生,擊破衛文升,圍攻長安,以功授右驍衛大將軍。貞觀年間,拜為衛尉卿,改封夔國公,世襲朗州刺史,並以輔國大將軍致仕。

永徽元年(650年),劉弘基去世,贈開府儀同三司、幷州都督,諡曰襄,圖形於凌煙閣。劉弘基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從落拓不羈的少年到唐朝的開國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