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宇文化及成為“鬼見愁”,唐朝首位名相離世惹君愁(第2/4頁)
章節報錯
貪圖我們的官職和賞賜,很容易被我們離間,到時候連李密也可以被我們擒獲了。”
盧楚等人聽了都覺得有道理,於是就任命蓋琮為通直散騎常侍,帶著皇帝的敕書去賜給李密。
盧楚等人聽了元文都的這一番分析,不禁紛紛點頭。
他們也都意識到,在這艱難的局勢下,這似乎是一種無奈卻也最為可行的辦法。於是,眾人商議之後,便決定任命蓋琮為通直散騎常侍。
通直散騎常侍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官職,主要職責包括在宮廷內規諫皇帝的過失、擔任顧問,同時在外則隨皇帝騎馬出行。這一職位在曹魏時期設立,並在晉武帝時期形成了“通直散騎常侍”這一名稱,由兩名員外散騎常侍與散騎常侍共同輪流值班
這個職位在朝廷中也算是較為重要的角色,賦予蓋琮這樣一個使命,也是對他的信任與期待。
隨後,楊侗精心準備好皇帝的敕書,蓋上皇權的玉璽,將敕書鄭重地交給蓋琮。蓋琮接過敕書,感受到了其中的沉重與期望,帶著這項重任,向著李密所在的方向出發而去。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蓋琮前腳剛走,東都洛陽便又收到了雪上加霜的訊息:隋朝安陽令呂珉帶著相州投降了唐朝,信都郡丞麴稜也投降了唐朝,唐朝朝廷分別任命他二人為相州刺史和冀州刺史。
呂珉任職的相州,其治所主要在現今的河南省安陽市。相州始建於北魏天興四年(401年),治所在鄴城(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西南)。隋朝建立後,相州治所遷至安陽(今河南省安陽市)。隋開皇十年(590年),分置相縣,治所在安陽城。
安陽市在1974年發現了隋代瓷窯址,窯址位於安陽市北郊洹河南岸。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約260米,面積達9萬平方米。瓷窯略呈圓形,內徑約1米,窯壁厚0.15米,殘跡高1.1米。發掘文物包括支燒具、支棒、器託、墊餅及範模等,顯示了先進的燒瓷技術。
安陽隋代瓷窯址的發現,不僅為研究北方青瓷的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也揭示了隋代瓷器產業的繁榮和安陽在當時社會的文化地位。
麴稜任職的冀州,即隋朝的信都,位於今天的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歷史上曾被稱為信都郡或冀州。信都的名字最早起於戰國時期,趙國成侯將邢(今邢臺市)改為信都,以表達他“言必信,行必果”的決心和信心。
隋開皇六年(586年),信都分為長樂縣。大業三年(607年),廢信都入長樂縣。唐初,信都復為信都縣。武德四年(621年),改信都為冀州,領信都、堂陽、南宮、棗強、武邑、衡水9縣。
麴稜投降唐朝不久,在竇建德攻打冀州時,麴稜固守城池,誓死不降。不過荒唐的是,麴稜採用了迷信的抵抗策略,但最終城池還是陷落了。這裡作為歷史中的趣事我們可以瞭解一下。
竇建德攻打冀州時,唐朝初建,朝廷兵力尚未能顧及到冀州地區,未能及時支援。眼看城池將被攻破,麴稜的女婿崔履行自稱有奇術,可以使進攻的敵人自己失敗,麴稜信以為真,同意女婿採取迷信行為施展“法術”破敵。
崔履行命令守城的官兵放下武器,全員席地而坐,不得隨意作戰,自己則穿著喪服,登上城牆北的城樓慟哭,並讓婦女們登上房屋四面抖動裙子。
這種荒誕的抵抗方式反而讓竇建德感到困惑,命令軍隊停止攻城。原來他認為麴稜在生死存亡之際,以此“祭奠”方式來向隋朝和已經殞命的隋煬帝示忠,竇建德心中滿是感動,極力誇讚麴稜是個忠臣。
在竇建德攻陷冀州見麴稜後,對麴稜禮遇有加,非常尊重,並任命為麴稜內史令。
麴稜女婿的法術可謂“弄巧成拙”,不但救了麴稜的性命,也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