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宇文化及的屠刀還揮向了隋朝朝廷中的眾多官員。內史侍郎虞世基,他在朝廷中參與政務決策,在政務管理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御史大夫裴蘊,負責監察百官,在朝廷的政治生態平衡中也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左翊衛大將軍來護兒,作為軍事將領,在保衛國家安全方面承擔著重要責任;秘書監袁充,在文化的傳承和管理方面也有著自己的貢獻;右翊衛將軍宇文協,千牛宇文皛,同樣是軍中的重要人物;梁公蕭鉅,他作為皇室成員蕭琮的弟弟,在家族和政治的影響力網路中也佔有一席之地,他們這些人都難以逃脫厄運,不僅自己被殺,連同他們的兒子也被一同殺害。

在當時那種混亂而血腥的局勢下,隋朝皇室宗親、外戚,不論年長年幼、地位高低,都被捲入這場殘酷的殺戮之中,整個隋朝的統治階層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這也預示著隋朝政權即將走向覆滅的末路。

而在這一片血雨腥風之中,秦王楊浩卻比較幸運。楊浩是隋煬帝楊廣的侄子,他的父親是隋煬帝楊廣的哥哥秦孝王楊俊。

秦王楊浩平時和宇文化及有來往,他或許在平時的交往中敏銳地察覺到了宇文化及的心思,在叛亂髮生之時,利用這種關係,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計謀,成功地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在這混亂而殘酷的權力更迭和殺戮中成為了一個特殊的存在。這一系列事件也反映出當時隋朝宮廷內部的權力鬥爭、人性的複雜以及在亂世之中個人命運的無常。

其實,在宇文化及兵變前,江陽縣長張惠紹已隱隱察覺到形勢不對,發現宇文化及等人心懷不軌且有謀逆的跡象,面對情況的緊急與嚴重,他騎上快馬迅速趕往裴蘊的府邸,將這一訊息告知裴蘊。

江陽縣隸屬於江都郡,原為廣陵,大業初年更名為江陽。

當張惠紹見到裴蘊後,開門見山地說出了自己的擔憂,他認為當務之急是要阻止宇文化及等的惡行,保護皇帝的安全。

於是兩人湊在一起商議對策,最終決定假傳詔書。這份假詔書旨在徵調京城中計程車兵,讓他們前去捉拿宇文化及及其同黨,而後眾人將在宮門會合救援皇帝。這一計劃可謂是孤注一擲,不成功便成仁,若是成功,便能扭轉即將到來的危機局面,若是失敗,便是為國捐軀。

計議確定下來之後,他們不敢有絲毫耽擱,馬上派人去告知虞世基。

然而虞世基聽聞此事後,心中卻充滿了疑慮,卻對告密者的身份表示懷疑,認為其所言不實。

虞世基在朝廷之中,見多了各種陰謀詭計和誣陷之事,對於有人來報告宇文化及謀反這樣的大事,他本能地覺得可能並不屬實。在他的觀念裡,沒有確鑿的證據就輕信這種事情,可能會引發極大的亂子,並且說不定背後還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堅決壓制了這一訊息,不予批准張惠紹和裴蘊利用假詔書救駕的計劃。

就在張惠紹和裴蘊等待虞世基回應的短短時間內,江都政變突然就爆發了。一時間,宮廷內外陷入一片混亂,喊殺聲震天。

裴蘊見事態如此,不禁嘆息道:“我們原本計劃拉攏虞世基,藉助他的力量,卻終究因他而誤了大事!”

虞世基得知自己的誤判,懊悔不已,要前往宮中救駕,其子虞熙也要捨命陪同。虞世基的族人虞汲虞熙說:“現在局勢已經無法挽回,我打算渡過長江,你與你的父親同去赴死又有何益!”

虞熙聽後,心中充滿了震驚和憤怒。他堅定地回應道:“在這個時候拋棄父親,背離君主,這是違背忠義之事。就算是到了別的地方,又哪裡有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所在呢?您的關懷之情我心中感激,但是我既然身為臣子,在這樣的時刻應該堅守大義。我已下定決心,絕不退縮。”

虞世基趕到宮中時,立即被叛軍控制。

虞世基的弟弟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