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李淵巡行周氏陂,慨然思創業,去隋奢靡,存周漢威儀(第2/3頁)
章節報錯
冷落,歷經艱難險阻,雖官居要職,也是天天拿著脖頸在度日,何曾想過會有今日?只可惜未能成事之時,夫人竇氏卻早早撒手人寰。”想到此,皇帝李淵不由內心惆悵心痛。
李淵聽得竇抗稟報,微微頷首,目光掃過儀仗佇列。
《通典》有載,武德年間唐朝初建,尚未完全恢復隋大業鹵簿需動用兩萬餘人的規制,常以“三千騎精簡鹵簿”巡行,反映政權初建時的務實節儉之考量。李淵令諸子分掌儀仗要害,太子李建成執掌羽葆蓋,秦王李世民統領鼓吹,小兒子李元吉控引金路,透過儀仗分工昭示權力結構。
《新唐書》評武德儀制: “高祖起兵間,雖採隋禮,然事多損益,務存軍容。”這種“軍禮雜糅”的儀仗風格,既是對隋朝浮華禮制的修正,也為後來《貞觀禮》的制定奠定基礎。李淵巡行儀仗的簡樸與尚武,實為唐初“關中本位政策”在禮制領域的延伸。
李淵巡行儀仗絕非簡單的排場展示,而是融合軍事威懾、正統宣示與權力平衡的政治劇場,正如當今世界各國在重要節點舉行的“閱兵”活動。當時唐朝皇帝所乘玉輅上的九龍華蓋與周邊護衛手中的馬槊寒光,共同構成唐初“馬上得天下,禮樂治江山”的統治密碼。直至貞觀年間,李世民完善鹵簿制度時,仍保留其父“去隋奢靡,存周漢威儀”的核心精神。
車駕行至周氏陂畔,二十年前在此埋鍋造飯的狼煙早已散去,此刻連陂岸的蘆葦都低垂著金穗,彷彿在叩拜這位重返故地的帝王。李淵忽然抬手止住隨行的文武,命停輅,召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及隨行重臣近前。
“此陂當年為朕屯兵之地,”李淵指著陂塘,語氣感慨,看向竇抗,“武候衛大人,你可記得?”
竇抗拱手答道:“臣記得。那年冬月,陛下率軍至此,糧草匱乏,竇氏族人連夜送來千石粟米,方解燃眉之急。”
李淵點頭,目光轉向李世民:“二郎,你當時尚幼,卻已能騎馬射箭,在此陂畔演練軍陣”。
李世民微微一笑:“兒臣不敢忘。彼時父親常言,關中乃王業之基,周氏陂更是龍興之地。”
李建成聞言,眉頭微蹙,旋即展顏笑道:“父親今日巡幸,正是為昭示天下:我大唐已定鼎關中,四方來朝指日可待。”
李淵命人在陂畔設壇,以少牢之禮祭奠陣亡將士。太常卿奏《破陣樂》,樂聲中,皇帝李淵親執酒爵,灑於陂水。
“諸君英靈不遠,”他朗聲道,“朕必不負爾等血戰之功,定使天下太平,萬民安樂!”
祭畢,李淵登臨陂畔高臺,檢閱左屯衛軍演武。三千鐵騎列陣陂前,馬槊如林,呼聲震天。李淵凝視軍陣,心中豪情頓生:“有此雄師,何懼其餘割據勢力阻擋我唐朝一統天下?”
是夜,李淵宿於陂畔軍帳。帳內炭火熊熊,竇抗、裴寂、劉文靜等心腹重臣陪侍。
裴寂舉杯道:“陛下今日巡幸,關隴豪族皆感振奮,然四方勢力未平,突厥屢犯,臣以為當早定大計。”
李淵沉吟片刻,看向一旁的李世民問道:“二郎,你有何策?”
李世民起身答道:“兒臣願率大唐精兵前往征討,先平山西劉武周,再克河北竇建德,之後剿滅隋朝殘黨王世充、梁師都,再圖尚未對我們構成威脅的李軌。至於突厥,兒臣建議可遣使和親,暫緩其鋒。”
李建成聞言,立即介面:“父親,兒臣願鎮守長安,安撫百姓,確保後方無虞。”
李淵目光在二子間遊移,心中暗歎:“建成穩重,世民驍勇,然兄弟之爭已現端倪……”他舉杯一飲而盡,笑道:“諸卿同心,何愁大業不成!?”
皇帝李淵對龍興之地周氏陂的重訪,再次強化了關隴集團的支援,為平定四方割據勢力奠定了基礎,尤其是對突厥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