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淵建立唐朝的訊息在全國傳開時,留守東都洛陽的隋朝舊部同時也已聽說了隋煬帝的死訊。

許多隋官對隋煬帝楊廣原本有著堅守忠誠的義務。隋煬帝在位時,他們為其效力,參與各項建設(如大運河的開鑿工程等)和軍事征伐。當聽到楊廣的死訊時,這些舊部內心陷入了忠誠與現實之間的掙扎。一方面,多年的君臣關係讓他們難以迅速轉變立場;另一方面,他們也清楚隋朝氣數已盡。

在洛陽的隋朝舊官面臨著重要的抉擇。一些將領可能會試圖據守洛陽,等待時機,看是否能恢復隋朝的部分統治權。例如王世充,他當時在洛陽掌握著一定的軍事力量,聽到隋煬帝死訊和李淵建唐後,接下來他便開始積極擴充自己的勢力,另有所圖。

李淵建立唐朝的訊息到東都洛陽,對於這些留守的隋朝殘餘力量來說,意味著一個新的政權即將取代隋朝的地位。他們不知道自己在新政權下的命運會如何。如果抵抗,可能面臨滅頂之災;如果投降,又擔心受到唐朝新朝官員的打壓。

李淵建立唐朝後,洛陽的隋朝舊部成為他需要面對的重要政治勢力。唐朝需要考慮如何招安或者征服這些舊部,以穩定全國局勢。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引發大規模的戰爭,延緩唐朝統一全國的程序。

至於社會層面民眾們的反應,可以說中國古代老百姓面對生活是充滿智慧的,也是非常偉大的。不管誰當皇帝,只要懂得百姓心,知道對百姓好,老百姓就會支援誰。

但結合當時的形勢,多個割據勢力並存,戰局的結果尚未清晰,民眾對隋煬帝的死訊反應不一。對於飽受隋煬帝暴政之苦的百姓來說,這可能是一種解脫的訊號。但對於一些懷念隋文帝時期繁榮穩定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會對隋朝舊部抱有一定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重建秩序。然而,當看到李淵建立的唐朝展現出強大的統治力時,大部分民眾也逐漸接受了新的政權。

地方上的割據勢力也在密切關注著洛陽隋朝舊部的動向。他們想從洛陽的局勢變化中尋找機會,是投靠唐朝獲取合法地位,還是與洛陽的舊部聯合對抗唐朝,成為他們權衡的問題。

再說東都留守官員元文都、段達、皇甫無逸、王世充和盧楚等人感到局勢緊迫,為了儘可能地延續隋朝的統治,他們經過商議,決定擁立越王楊侗為帝。

楊侗我們前面章節多次提到,楊侗(604年—619年),字仁謹,諡號恭皇帝。他是隋煬帝楊廣之孫,元德太子楊昭之子,被隋煬帝楊廣封為越王,在隋煬帝每次出巡時,他常被留在東都洛陽負責留守事宜。楊侗儀表漂亮,生性寬厚。他的外貌在歷史書籍中被描述為“眉目如畫”,受到時人的好評。楊侗自幼被封為越王,多次隨祖父隋煬帝巡幸,並在大業九年參與平定楊玄感叛亂。楊侗為人寬厚,他的性格溫和,舉止莊重,具備仁愛之心,但在面對困境時顯得懦弱,無力改變隋朝的衰落趨勢。

公元618年五月十五日,由於楊侗與皇室的血緣關係最近,因此,東都隋朝殘餘勢力正式擁立楊侗登基,改年號為“元皇泰”,史稱“皇泰主”。並追諡隋煬帝為明皇帝,廟號世祖。

楊侗稱帝后,段達被任命為納言(宰相)、封為陳國公;王世充也被任命為納言,封為鄭國公;元文都擔任內史令、封為魯國公;皇甫無逸則出任兵部尚書,封為杞國公。此外,盧楚被任命為內史令,郭文懿為內史侍郎,趙長文為黃門侍郎,他們共同負責掌管朝政。由於這七人在當時的政治和文化中佔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被後世稱為“洛陽七貴”。

段達出身於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父親段嚴曾任北周朔州刺史。段達自幼繼承爵位,長大後成為隋文帝的親信,曾任大都督、車騎將軍等職。隋煬帝時期,段達曾任左驍衛大將軍,參與平定吐谷渾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