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章講到公元618年初,王世充自不量力再次挑戰瓦崗軍,結果大敗,給李密送去了一份“新年大禮”。

李密看到隋軍軍力損失慘重,於是決定率領大軍乘勝追擊,瓦崗軍氣勢洶洶,向著東都方向一路挺進,所到之處,揚起漫天的塵土,遮天蓋地,仿若天兵壓境。

李密大軍首先攻至金墉城下,金墉城的守軍遠遠望見,心中早已膽寒。

隋朝的金墉城,位於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平樂鎮金村一帶,在東都的西北方向,兩地相距約30裡。

金墉城始建於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是曹魏時期為屏障宮城、避險防亂而修建的軍事要塞。金墉城在魏晉時期不僅作為帝王的離宮和行宮,還曾多次成為廢帝、后妃的幽禁之地,以及重要的軍事要塞。

金墉城不僅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池,還見證了多次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其中,就包含李密在此建立政權,自稱魏公,與隋朝統治形成對峙,是金墉城歷史上最著名的篇章之一。

李密的軍隊兵臨城下,一刻也不停歇,趁著士氣正旺,李密一聲令下,士兵們如狼似虎地撲向金墉城。城牆上的守軍雖奮力抵抗,但在李密精銳之師的猛烈攻擊下,終究難以招架。不多時,金墉城便被攻破。

李密踏入城中,目光中透著志得意滿,佔據這座城池對於李密來說戰略意義重大,當下他便開始命人修繕城門、加固城牆,修復房屋。工兵以及城中召集的工匠,忙碌不停,錘子敲打的聲音、鋸子切割木材的聲音交織在一起。隨著工程的推進,城中的防禦設施逐漸完善,而李密便順勢在金墉城中駐紮下來,後方基地也前移至此。

城中的鐘鼓被重新敲響,那雄渾的聲音迴盪在空中,宣告著李密的勝利。這聲音順著風勢,竟一路傳到了東都洛陽。東都的百姓們聽到這鐘鼓之聲,心中皆是一驚,他們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有人憂心忡忡地說:“看來李密勢大,我們這東都怕是要有麻煩了。”

旁邊的人也紛紛附和:“是啊,這李密如此迅猛,不知道朝廷有何應對之策。”

留守在洛陽皇宮中的楊侗及眾大臣聽聞金墉城落入李密之手,更是人心惶惶,不得安寧。

隋朝東都洛陽的皇宮所在位置稱為紫微城,位於洛陽的皇城西北角,隋、唐、五代和北宋相繼沿用長達530餘年,經考證,這裡是當時全世界最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之一。

紫微城宮城東西寬2080米,南北深1977米,主要分三部分。中部為大內,寬1080米,前後分為左、中、右三部分,佈局嚴謹,採用“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宮城象徵天帝居所紫微宮,位於都城西北隅,與天上的紫微垣相對應。宮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隅地勢高亢處,宮城在皇城之北,周圍環繞著曜儀城、圓璧城等小城,形成了一個佈局嚴謹、功能分割槽的城市結構。

隋唐兩代的最高統治者先後居洛陽城半個多世紀,武周時期更是長期居住在神都。五代時梁、唐、晉曾都在此建都。宋時稱為“西京”,宋金之際,毀於戰亂。

沒過多久,李密便在金墉城匯聚了三十萬兵馬,在北邙排列下陣營。

北邙指的是北邙山,位於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北部,是黃河和洛河的分水嶺,邙山之名至今沿用。隋仁壽四年(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曾登頂邙山,南望龍門,選擇在邙山與龍門之間的區域建都,即隋唐大都市——洛陽城。

北邙山不僅是一處自然地貌,東西綿亙約190公里,海拔約300米左右,是典型的黃土丘陵地貌,適合挖窯洞和營建墓穴。這裡自古以來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心中理想的墓地,有著“生在蘇杭,死葬北邙”的說法,表示這裡在古代人們心目中理想的終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