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將其滅族!”

隨後,竇建德任命王琮為瀛州刺史。瀛州即河間郡,竇建德勢力沿用的是北魏時期太和年的建制,故其稱河間瀛州。

當時,對出身於農民起義軍的首領竇建德來說,他的這種做法,著實有著不可忽視的進步性。在那個亂世之中,諸多將領為了一時意氣或個人私慾,常常濫殺降卒,失了民心。而竇建德卻能有如此寬廣的胸懷和大局觀,不因王琮曾經的抵抗而斬盡殺絕,實屬難得。他知道百姓渴望安定的心理,明白忠臣的可貴,以禮相待王琮,更是藉此向天下昭示自己的仁德之心,希望更多的郡縣能夠歸附,這種策略不僅穩定了軍心,也贏得了民心,為其後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而王琮的事蹟不僅體現了他的忠誠和智慧,也展示了他在亂世中的生存之道。透過順應時勢,王琮不僅保護了自己和百姓,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歷史的格局和程序。

自此,河北的其他郡縣聽說後,爭著歸附竇建德起義軍,這也使得竇建德起義軍在隋唐交替之時成為了一個不容小覷的軍事勢力。

竇建德大軍憑藉猛然增強的軍事實力開始在河北一帶攻城略地,一路披荊斬棘,勢如破竹。其虎狼之師所到之處,城郭紛紛淪陷,沒多久,景城也被竇建德大軍的鐵騎踏破。

隋唐時期的景城是現今的河北省滄州市滄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這裡地處華北平原東部,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非常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尤其是金絲小棗的種植。金絲小棗產業,已成為當地的一大支柱產業。滄縣出產的金絲小棗以其皮薄、肉厚、核小、味甜而馳名中外。

滄縣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色。在春秋戰國時期滄縣為燕、齊、趙三國地,秦朝時屬鉅鹿郡。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設立滄州,此後歷經多次行政區劃變更,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景城改為平縣置,屬瀛州。

大業初年,景城屬河間郡。唐朝時期,景城繼續作為瀛州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行政地位。在唐朝後期和五代時期,景城出現了兩位著名的歷史人物——嚴莊和馮道。嚴莊是唐朝節度使安祿山的軍師,心腹謀臣,策動安史之亂的關鍵人物之一。馮道則是五代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歷任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宰相,歷經十個皇帝。

著名的滄州鐵獅子鑄於後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是我國現存年代最久、形體最大的鑄鐵獅子。滄州鐵獅子和舊城遺址公園是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之一,展示了滄縣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滄縣還被譽為“武術之鄉”、“書法之鄉”和“曲藝之鄉”,擁有深厚的武術文化、書法和曲藝底蘊,以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多樣的民俗活動而聞名。

當竇建德身著戰甲,意氣風發地踏入景城時,城中斷壁殘垣間瀰漫著戰火的硝煙。他率眾於城中巡視,審視著這座歷經戰火洗禮的城市。就在這時,有兵卒押來一人,此人正是擔任戶曹一職的張玄素。

張玄素,原名張樸,字玄素,是蒲州虞鄉(今山西永濟)人,生於隋初,在隋朝末年曾任景城戶曹,為官清廉。負責掌管捕盜捉賊,維護治安。他初任戶曹不久,就有百姓狀告惡霸梁某竊取了他家的耕牛,張玄素調查獲取梁的罪證後,不畏權勢和外界壓力,將其逮捕歸案,堅持讓梁某伏法,從而受到百姓高度尊敬和擁戴。

在竇建德攻打景城時,張玄素作為城中堅決抵抗的將領之一,這無疑成為了竇建德眼中一個潛在的威脅。竇建德本欲秉持著斬草除根,下令將張玄素斬殺,以絕後患。

然而,臨刑前,在千鈞一髮的生死關頭,城中卻突然出現了令人震撼的一幕。城中百姓聽聞了這個訊息,如同被一種無形的力量召喚,從四面八方、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