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竇建德夏國政權的崛起(第5/5頁)
章節報錯
省東南部,太行山東麓,華北平原西緣。冀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古以來便是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上古時期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大禹治水後劃分為九州之一,稱為冀州。春秋戰國時先後屬於晉國、燕國和趙國。秦朝屬鉅鹿郡。漢代設信都郡,成為冀州治所。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歷了多次行政區劃變更,北魏時轄長樂、武邑、渤海三郡。
隋唐時期隋朝時改為信都郡,唐代復為冀州。宋元明清時期經歷了多次分合,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歸冀州直轄,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為直隸州,1993年撤縣建市。
冀州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如漢代馮太后墓、孔穎達墓等。每年舉辦的二月二龍抬頭廟會和元宵節燈會,展示了冀州獨特的民俗文化。這裡還是是儒家文化和燕趙文化交融之地,培養了許多著名學者和名人。同時擁有眾多旅遊景點,如衡水湖、冀州古城遺址和百花樓等,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觀光。
據史書記載,河北在隋代佔全國戶數1\/4,三州陷落前已為竇建德提供了豐足的糧倉擴容,冀州平原年產粟米百萬石,定州官倉存糧可支十年 ;易州鐵冶工匠三千,定州絲織作坊冠絕北地;新增丁口四十餘萬,其中包含逃避遼東之役的精壯勞力 。
竇建德後在河北採取特殊治理,留用隋朝舊吏273人,包括博陵崔氏、范陽盧氏子弟;在冀州重建明堂,仿周禮行籍田之禮 ;刊發《平河北檄》,自比\"神農氏後裔,代天牧民\" ,此舉使其政權從流寇武裝轉型為具備文化正統性的割據政權,河北士族歸附率從32%驟增至67%。
這些優勢,使竇建德夏國政權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轉折,易、定、冀三州易主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李唐東線壓力倍增,迫使唐朝皇帝李淵提前一年啟動河北經略。東都洛陽王世充勢力陷入孤立,與幽州羅藝的聯絡被徹底切斷。更是讓不可一世的突厥國調整策略,始畢可汗遣使贈馬五千匹,試圖扶植竇建德制衡李唐。
但竇建德夏國政權過度擴張也埋下隱患,619年竇建德為鎮撫新附領地,不得不分兵八萬駐防,導致主力部隊機動性下降,間接導致次年與唐朝虎牢關之戰的戰術失誤。這種領土擴張與核心力量稀釋的矛盾,恰是隋末軍閥興衰的典型縮影。
至於竇建德及其建立的夏國政權,在這段風雲激盪的歷史中究竟會迎來怎樣的命運,我們將在下一章繼續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