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臣下自然也無需再受其束縛。”

裴寂又道:“大人,如今聖上的使臣想必很快就到,當務之急是要想出一個應對之策,既不能讓大人被押解進京受辱,又要避免過早暴露我們的起兵之意。”

李世民目光炯炯,點頭說道:“父親,兒臣覺得我們還可對外宣稱父親因為憂心突厥之患,日夜操勞,此時病重,如此一來可迷惑朝廷,讓我們籌備起兵之事多些時間。”

李淵聽後,又是嘆了口氣,表現出憂心忡忡的模樣,說道:“可如果我們行動失敗,弄巧成拙,那又該如何是好呢?”

此時李淵估計心中正在琢磨,看吧,起兵之事可不是我自己的意思,可是大家經過會議研究,逼著我乾的。

裴寂立刻回應道:“明公何必為此憂慮!晉陽城兵精糧足,您又積累了鉅額財富,起義成功乃是十拿九穩之事。如今關中由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留守,他年紀尚幼,無力掌控局勢。關隴地區的豪傑們正苦於找不到合適的領袖,渴望有人能引領他們。倘若您此刻起兵,率領大軍西進,招攬各方英豪,攻佔關中將輕而易舉。何必甘心受制於人,白白送命呢?”

李世民有補充說道:“裴大人說得極是。只要我們現在對晉陽城中的守軍嚴加管控,就不會防走漏風聲。只要小心防範那些與朝廷聯絡過於緊密的勢力,就可萬無一失。”

裴寂見李淵仍在遲疑不決,便使出了殺手鐧,直擊李淵最擔心之事,說道:“前幾日,我安排兩位宮女服侍大人,這本身已是死罪。二公子擔憂此事洩露,一直保持高度戒備。如今朝廷又因剿寇之事要對大人問責,倘若兩罪並罰,我裴寂自知死不足惜,但大人您恐怕難逃誅滅九族的厄運啊!”

李淵其實早已考慮到自己已經深陷絕境之中,此刻的李淵不管是順水推舟也好,覺得毫無退路也罷,聽聞此話,先是一愣,眼中閃過一絲決然。

李淵聽眾人說完,微微眯起眼睛,沉思片刻後說道:“諸位的想法都很有道理。裴大人,你便去安排府中的事務,對外宣稱我病得很重,不能見客,如有聖上使者前來問詢,就說等你病情稍緩再答覆。”

熟悉唐朝正史著作的讀者都清楚,李淵並不像某些演義小說所描繪的那般優柔寡斷。實際上,他是一位意志堅定且極具洞察力的領導者。在起兵反隋之前,李淵進行了全方位的準備與規劃,像聯合突厥、招募士兵擴充軍隊等諸多事宜,這些都彰顯出他的深思熟慮與非凡智慧。

不久之後,起兵反隋之時,李淵果斷決策,起兵發難,並且在較短時間內成功攻佔長安,這一過程充分展現出他的果敢和堅毅的品質。在統一全國的戰爭程序中,李淵運用靈活多變的戰術,成功地擊敗了諸多割據勢力,這位開國帝王的能力與勇氣是有目共睹的。

總體而言,李淵屬於大智若愚之人,其外表看起來普普通通,然而實則聰慧過人,性格沉著穩重,不喜張揚。他既是一位果敢堅毅的領袖人物,也是一位善於深思熟慮的政治家。在當時,他深知起兵反隋絕非易事,必須要有周密的策劃以及強大的實力作為支撐才能夠付諸行動。所以,在做出這個重大決定之前,他只能暗中積攢力量,耐心等待合適的時機。

李淵的性格在這一時刻體現得淋漓盡致:既果斷又睿智,既勇敢又沉穩。不過,心思過於縝密這一特點,有時也會產生負面效果,李淵也正因為如此在日後幾次重要的機遇面前錯失了先頭機會。具體的情況,留待後文再做講述。

數日後,隋煬帝楊廣派遣的使臣抵達太原郡。李淵等人早已洞悉使臣來意,於是按照事先商議好的計策行事。李淵再次稱病,以身體極為沉重不得下榻為由,推脫不見使臣,還吩咐侍從將使臣帶到官署安頓下來,並且給予優厚的招待,好吃好喝地款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