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李密桃林兵變被殺,實乃死於自身的“羞恥心”(第1/7頁)
章節報錯
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長安城籠罩在初冬的薄霧中,銀杏葉泛著金黃樹葉金黃,猶如披上了一層“金甲”。太極殿巍峨的飛簷上,晨霜未曦,在朝陽下泛著微光,熠熠生輝。
殿內正在進行大型朝會,這是唐朝開國後的第一個冬至大朝會,意義非凡。皇帝李淵非常重視此次大朝會,新朝初立,急需一場盛大的典禮來昭示天命正統,於半個多月前便已安排專人精心準備。
而在這場精心設計的政治儀式中,一個特殊人物的出現,為這場朝會增添了幾分微妙的氣息——他就是三個月前歸降的瓦崗軍首領李密,此刻正以從三品光祿卿的身份,準備完成他人生中最具諷刺意味的一次使命。光祿卿主要職責之一便是負責皇宮的日常飲食和操辦宮廷酒宴、大型禮儀等。這個職位在唐代是一個從三品的官職,雖然地位較高,但對於李密來說,卻是一種難以忍受的羞辱。
朝堂之上,李密站在百官行列中,緋色官袍下的手指不自覺地摩挲著玉帶銙,心中五味雜陳。
在五更三點(約凌晨4時),皇宮承天門外已是一片肅穆。百官身著朝服,依品級列隊。李密也已站在九卿之列,深緋色的公服在晨曦中格外醒目。他的目光掃過佇列,昔日的瓦崗舊部徐世積、秦叔寶、王伯當等人,如今都已換了新朝官服。
寒風中,李密下意識地摸了摸腰間的象牙笏板,指尖觸到冰涼的質地,心中泛起一絲苦澀:曾幾何時,他手持百萬雄兵,如今卻要在這朝堂之上執庖廚之役,他感覺光祿卿的銅印在腰間愈發沉重。
辰初(7時),鼓樂齊鳴。太極殿內,李淵端坐龍椅,冕旒下的目光深邃難測。太常卿奏起《昭和之樂》,群臣三跪九叩。李密隨著眾人俯身行禮,額頭觸地的瞬間,他彷彿聽見了自己心跳的迴響。禮樂聲中,他分明感受到無數道目光在自己身上游移——有審視,有譏諷,也有同情。
鴻臚寺引導諸州朝集使、蕃邦使者進獻祥瑞。當徐世積獻上黎陽嘉禾時,李密的瞳孔微微收縮。那金黃的稻穗在殿中熠熠生輝,彷彿在無聲地訴說著瓦崗軍昔日的輝煌。他注意到多位大臣的目光在嘉禾與自己之間來回遊移,嘴角掛著若有似無的笑意。
巳正(10時),典禮進入高潮。李密率光祿寺屬官二百人,以朱漆食床抬御膳入殿。子夜時分,他已親自驗看過\"太牢\"三牲(牛、羊、豕各一),用銀匕一一試毒。此刻,他手持象牙笏板前導,八名主膳抬著鎏金步輦,內建青玉食案,食器銘文武德年號的唐制雲紋。
行至丹墀九階,李密止步,由殿中省尚食接遞。他跪地奏道:“光祿臣密,謹奉天膳,伏惟陛下飲和食德。”
李密的聲音在殿中迴盪,他感覺自己的尊嚴彷彿也隨之消散在空氣中。
當他捧著金漆食盒趨步丹墀時,分明聽見身後傳來壓抑的嗤笑——昔日統領百萬瓦崗軍的魏公,如今竟在御前執庖廚之役。
據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載,當日御膳特設“混一南北”之菜——洛陽水席頭湯\"牡丹燕菜\"與太原醴酪同案而陳。
太原醴酪,又稱醪糟,是一種傳統的山西小吃,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味。根據《禮記·禮運》中的記載,“以烹以炙以為醴酪”,說明在古代,醴酪是帝王日常飲食中的重要食品。
在寒食節期間,太原地區有食用醴酪的習俗,這與紀念介子推的傳說有關。雖然傳統的醴酪製作技藝在當代有所演變,但其作為太原特色小吃依然深受人們喜愛。
這道菜品的寓意再明顯不過,皇帝李淵要以李密為媒介,收服山東勢力。李密望著案上的菜餚,心中五味雜陳。他明白,這不僅是一頓御膳,更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政治表演,而自己,不過是這場大戲中的一個道具。
“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