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三英戰呂布”等故事而名揚天下,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一個標誌性地點。楚漢爭霸劉邦、項羽在此爭城奪關,發生了成皋之戰。不久李世民大戰竇建德,發生了虎牢關之戰,這是唐朝統一天下的關鍵一戰。南宋時,岳飛在虎牢關大破金兵於竹蘆渡。

李密此戰敗逃後,邴元真隨之獻洛口城投降了王世充,此後王世充任命其為重要將領。

王世充站在洛口城頭,望著李密逃走的方向,得意地笑道:“李密,你終究不是我的對手!”

邴元真諂媚地湊上前:“將軍英明神武,李密不過跳樑小醜,不足為慮。”

王世充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元真,此次你立下大功,我必重重有賞!”

邴元真投降王世充後,因其背叛行為而遭到其他瓦崗軍將領的唾棄。最終,濮州刺史杜才幹假意投降邴元真,趁機將其襲殺,並將其首級帶到李密的墓前祭奠。這是後話,我們隨後再講。

但是,邴元真的背叛不僅直接導致了瓦崗軍的失敗,也使他成為歷史上一個不光彩的角色。他的行為警示後人,在關鍵時刻的忠誠和信任是多麼重要。

李密一路奔逃,心中充滿了悔恨與不甘。他回想起自己曾經的輝煌,如今卻落得如此下場,不禁仰天長嘆:“天亡我也!”然而,他知道自己還不能放棄,只要還有一線生機,他就要重整旗鼓,捲土重來。

這場戰役的失敗,不僅是李密軍事上的挫敗,更是他人心向背的體現。邴元真的背叛、單雄信的離心,都暴露了李密集團內部的矛盾與分裂。而王世充則透過拉攏對手的叛將、利用敵人的內部矛盾,再次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成為中原地區最具實力的割據勢力之一。

單雄信驍勇敏捷,善於使用馬槊(一種長矛),他的武藝在軍中無人能及,被譽為“飛將”。在各類演義小說中,為了突出故事情節,以誇張的寫法把他的武器描述為金釘棗陽槊,首尾長丈八,槊頭為圓形如棗的鐵錘,上面密佈六排鐵三釘,柄尾有稜形鐵鐏,重一百二十斤。

在小說中,亦把單雄信描述為外表雄壯,面如藍靛,發似硃砂,性如烈火,聲若巨雷。其性格描述為講義氣,對朋友極為忠誠。然而,在正史記載中,單雄信性格輕率,容易改變立場。因此,李密的謀士房彥藻曾勸李密除掉單雄信,以免後患。李密雖然知道單雄信的缺點,但愛惜他的才能,不忍心下手。

李密在與王世充的戰鬥中失利,單雄信見大勢已去,便率領自己的部屬投降了王世充。這一舉動不僅進一步削弱了李密的勢力,也使得王世充的軍隊更加壯大。單雄信的投降,成為李密集團分崩離析的重要標誌之一。

李密逃亡至虎牢關後,曾打算前往黎陽,黎陽此時由瓦崗軍徐世積把守。

有人勸李密說:“當初殺翟讓的時候,徐世積差點喪命,如今我們失利了再去投靠他,怎麼能保證安全呢?”

此時,留守金墉城的瓦崗將領王伯當已經放棄金墉城,退守河陽。李密便率殘軍從虎牢關回到河陽。

河陽在虎牢關的東北方向,兩地相距約一百五十公里。河陽在隋唐時期是重要的行政區劃,位於今河南省孟州市。位於黃河北岸,是洛陽外圍的重要地區,古時有“古都洛陽的北大門”之稱。

李密召集眾將商議對策,他提議南面依託黃河,北面守住太行山,東面連線黎陽,以此為基礎圖謀東山再起。

然而,眾將紛紛表示反對,說:“如今軍隊剛剛失利,士兵們人心惶惶,如果再停留下去,恐怕很快就會有人叛逃。而且大家都不願意繼續作戰,難以成功。”

李密聽後,嘆息道:“我所依靠的就是大家的支援,如今大家都不願意,我的路已經走到盡頭了。”

說完,他拔出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