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商州區,商州在北魏時屬洛州,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改洛州置,因處古商於之地得名。其治所設在今陝西商州市。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為上洛郡,這一變化對商州的名稱和行政區劃產生了重要影響。今日的商州是商洛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商州不僅承載著悠久的歷史,也是現代陝西乃至全國重要的地區之一。

在出兵之前,鄭元璹積極籌備糧草、兵器等物資。他從當地的倉庫中調配了大量的糧食,包括粟米、小麥等,並且組織工匠打造和修理兵器,如刀劍、弓箭和攻城器具等。同時,他還挑選了士兵,除了從本地招募的勇猛戰士外,還有從關中調來的部分精銳部隊。這些士兵經過簡單的訓練後,集結在商州和洛州(洛陽)附近。

南陽位於商州的南方,兩地相距約300公里。

鄭元暃率領軍隊從商州出發後,沿著丹水等河流的河谷地帶向南進軍。這條路線相對比較隱蔽,並且可以藉助河流解決部分飲水和運輸問題。在行軍過程中,鄭元暃的軍隊遇到了一些隋朝地方守軍的抵抗。

在接近南陽時,附近的一些小城池,守軍試圖阻止唐軍的推進。鄭元暃採用了先禮後兵的策略,先派人勸降,遭到拒絕後便發動強攻。他的軍隊利用攻城器具,如雲梯等攀爬城牆,同時派遣弓箭手在城下掩護。經過激烈的戰鬥,唐軍逐漸攻克了這些小城池。

最終,鄭元暃成功地攻取了南陽。南陽的攻克為唐軍在南方的進一步擴張開啟了局面。李淵的勢力開始向南延伸,並且在南陽地區建立了有效的統治秩序。鄭元暃在南陽進行了安撫百姓、徵集物資等活動,並且將南陽作為進一步向南進攻的基地。

另一路唐軍在馬元規的率領下,也是從商洛出發,距安陸約二百公里。馬元規大軍迅速南下,攻佔安陸後,以安陸為大本營,開始步步為營,消除安陸周邊的隋朝勢力。

之後,馬元規繼續率領軍隊向荊州方向推進。荊州位於安陸的西南方向,兩地相距大約二百九十公里。

在行軍過程中,馬元規的軍隊沿著漢水前行。由於漢水的水路運輸較為便利,馬元規利用船隻運輸糧草和士兵。然而,隋軍在漢水的一些渡口和據點設防,在行軍途中隋朝將領率領的地方軍隊不時阻擊和騷擾唐軍。馬元規果斷指揮軍隊進行強渡作戰,他計程車兵乘坐小船,在盾牌的掩護下,逐漸突破了隋軍的防線。

到達荊州城下後,馬元規再次面臨巨大的挑戰。荊州城城牆高大堅固,且城內守軍眾多。馬元規首先對荊州城進行了偵察,瞭解城牆的結構、守軍的數量和分佈等情況。然後他採用了長期圍困與突然襲擊相結合的戰術。他將一部分軍隊留在城外負責圍困,切斷荊州城與外界的聯絡,使城內的守軍無法得到外部的補給。

同時,他帶領另一部分精銳部隊,在一個夜晚對荊州城的薄弱點位發動突然襲擊。他們利用雲梯和攻城車攀爬城牆,經過激烈的戰鬥,突破了荊州城的防線。城內的守軍雖然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最終還是被馬元規的軍隊擊敗。

馬元規成功攻取安陸和荊州後,迅速穩定了當地的局勢。他在當地採取了減輕賦稅、安撫百姓的政策,得到了當地的民心支援。同時,他還整頓了當地的軍隊,將一部分荊州當地計程車兵納入自己的麾下。

南陽、安陸、荊州等地區的攻克和佔領,使得李淵的勢力在南方進一步壯大,為後續對其他地區的征戰奠定了良好的軍事基礎。

再說身在金鏞城中的李密,得知唐軍如今南下得此大勝,在想到唐王李淵這位老大哥派遣兩個兒子不斷地滋擾自己攻打東都的計劃,恨得牙根直癢癢。

但是,李密在內心只怪自己命運不濟,前有隋軍擁兵自固,後有李淵伺機下手?面對唐王李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