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雀鼠谷”之戰的勝利讓李淵有了自己的根據地(第3/3頁)
章節報錯
世民夾擊賊眾,殺得屍橫遍野,血流盈渠。甄翟兒倉皇遁去,太原復安。”
《唐史演義》雖以正史為藍本,但也不乏加入野史和民間傳說的點綴,因此它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正史。但這部歷史演義小說以其豐富的故事情節和生動的人物形象,成功塑造了李世民在戰場上臨危不亂、英勇無敵的英雄形象。
其實,雀鼠谷之戰的勝利,以及謀劃起義和多場反隋戰役實則是李淵的功績。
筆者在翻閱眾多歷史著作時發現,自從李世民十六歲嶄露頭角以來,唐朝開國之初的諸多輝煌成就往往被歸功於李世民。李淵的功績似乎逐漸被兒子的耀眼光芒所掩蓋,他成為了那個被兒子光輝所籠罩的父親。
雀鼠谷之戰結束後,甄翟兒的具體結局在史料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載,關於他的生死和去向也沒有直接的資訊。不過,這事也是可以理解的,甄翟兒只是眾多農民起義軍裡的一個小人物,雖然小有作為,但卻沒有太大的成就,是生是死,在那段英雄輩出的歷史中也是毫無意義。
正如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普通大眾一樣,走完了幾十年的人生,就飛灰湮滅,消失於稍縱即逝的時間裡,再也尋之不見。
戰後,李淵並沒有對投降的義軍進行屠殺,而是選擇收編他們,甚至將其中精壯和有戰鬥經驗的小頭目招入麾下重用,從而再次充實了自己的軍隊,為自身軍事實力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保障。
雀鼠谷之戰後,因主力受損,魏刀兒的勢力開始萎縮他後來攻打幽州再次戰敗,落荒而逃,最終退回河北。但他確實如自己的別名“歷山飛”一樣,歷經磨難,大難不死,還當上了幾日皇帝。公元618年魏刀兒逃亡至河北選擇了佔據博陵郡深澤(今河北石家莊市深澤縣),並在此自立為帝。
但是,魏刀兒的皇帝生涯並未持續太久。同年,同為農民起義軍首領的竇建德假意與魏刀兒聯合,趁其不備發動了突然襲擊。魏刀兒被叛變的部下綁獲並投降,最終被竇建德斬殺,他的全部隊伍也被竇建德所合併,這是後話,我們後章再講。
李淵成功驅逐了魏刀兒的起義軍後,收復了太原郡失地,旋即開始著手鞏固自己在太原地區的地位。
當然,他目前將要要開展的安撫民眾、穩定社會、發展當地經濟的工作,名義上是為了隋朝而做,實際上卻是在行暗度陳倉之事。
李淵一邊派人向朝廷送去捷報,另一邊迅速安排專人整頓當地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社會秩序,以確保自己根據地的基礎穩固。他派出得力干將四處招募士兵,擴充軍隊,並對軍隊進行嚴格的訓練,以提高將士們的戰鬥力。同時,他還強化太原地區的軍事部署,加強了邊境的防禦工事,以防止突厥軍隊入侵。
為了支撐自己的發展和軍事擴張基礎,李淵注重發展太原地區的農業經濟。他鼓勵農業生產,推行均田制,減輕農民的負擔,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此外,他還積極促進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吸引商人和手工業者前來定居,帶動當地經濟的繁榮。
可以說,此時的李淵已經為日後起兵做好了充足準備,太原儼然已成為了他的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