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崇義夫人怒殺旁企地 鄭元璹、任鑲大敗朱粲、王世充顯國威(第1/4頁)
章節報錯
唐朝皇帝李淵剛剛巡幸周氏陂,尚未迴歸長安城便接到緊急奏章,稱被監視居住長安城的羌族首領旁企地糾集族人叛逃長安。
羌族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重要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今天的四川、甘肅、青海等地區。羌族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在殷商時期,羌族被稱為“鬼方”,是一個特別難打的地方。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也頻繁有關於“羌”的記載。
在古代中國的歷史程序中,羌族與各個朝代都有著複雜的關係。商朝時期,羌被打服,向商朝稱臣納貢。西漢時與漢朝廷時戰時和,最後接受朝廷管轄。東漢以後,羌人勢力變強,於西晉時期,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非漢族政權。
唐初羌族主要分佈在岷江上游、黑水流域及其西北地區,尤其是今天的阿壩州茂縣一帶。茂州都督府是唐朝在羌族地區設定的重要行政機構,管轄多個羌族羈縻州。唐朝時期羌族的經濟生活以畜牧業為主,牧羊業特別興旺。部分羌族部落在與秦國的交流中,逐漸發展農業生產,出現了農業生產的萌芽。羌族的文化和習俗在唐初依然保留了較多的原始特徵,如“所居無常,依隨水草”的遊牧生活方式。羌族的首領在部落中具有較高的威望,常常被視為部落的象徵和領袖。
旁企地(又稱旁企地羅)原為西北地區羌族首領,薛舉割據金城時,收降之,旁企地隨薛舉父子四處征戰。不久前,李世民擊敗西秦薛仁杲後,旁企地見大勢已去,選擇投降唐朝。唐朝為穩定西北局勢,將其留居長安,實為監視居住。既是對其投降的安撫,也是為了防止其再次叛亂。旁企地雖然降唐,但內心並不高興,一直在尋機逃脫唐朝朝廷的控制。
武德元年(618年)冬十二月,長安城寒風凜冽,雪花紛飛。旁企地站在府宅的窗前,望著遠處巍峨的太極宮,心中卻滿是憤懣與不甘。這位昔日的羌族首領,曾是薛舉麾下驍勇善戰的將領,如今卻成了唐朝的降將,被軟禁在這繁華都城的一隅。
“長安雖好,卻非吾鄉,”旁企地低聲自語到,其拳頭緊握,俺在揣摩:“薛公已逝,仁杲被擒,我豈能甘為階下囚?”他的目光掃過案几上的唐朝詔書,上面寫著“賜宅長安,厚待有功”,但他心中明白,這不過是唐朝籠絡人心的手段。真正的權力與自由,早已離他遠去。
旁企地的叛逃並非一時衝動,而是經過周密謀劃。他暗中聯絡舊部,得知仍有數千羌族戰士隱匿在南山一帶,伺機而動。
一名心腹隨從低聲勸道,“將軍,長安非久留之地,唐朝皇帝出巡未歸,正是逃出長安的好時機。若成功逃離,南山險峻,漢川富庶,您可佔據此地,可再圖大業。”
旁企地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決絕:“今夜便走,絕不留戀!”
是夜,長安城大雪紛飛,街道上空無一人。旁企地賄賂守城小將,率數十名親信悄然出城,直奔南山。到達南山後,糾集部眾數千人反叛唐朝,直奔漢川。他們穿過密林,翻越山嶺,沿途搶奪糧草馬匹,甚至擄掠了一名民女王氏隨行。王氏年方十七,本是南山下一戶農家的女兒。她被旁企地強行帶走,心中既恐懼又憤恨,卻不敢表露,只能默默跟隨。
逃亡數日後,旁企地一行抵達漢川邊界。此時,他已疲憊不堪,加之連日飲酒解悶,神志漸昏。一日傍晚,他命人在郊外紮營,與親信痛飲至深夜。
“薛公在天有靈,必助我重振旗鼓!”旁企地舉杯狂笑,隨後醉倒在地,不省人事。夜深,眾族人散去。王氏見狀,心中激憤,她悄悄靠近醉臥不起的旁企地,拔出他腰間的佩刀,毫不猶豫地刺入他的胸膛。旁企地悶哼一聲,當場斃命。隨後,她割下旁企地的首級,連夜送往梁州官府。次日清晨,叛軍群龍無首,頓時大亂。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