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8年9月18日,為穩定北疆局勢,唐高祖李淵派遣他的侄子襄武公李琛,攜帶女妓和其他貴重禮物,前往突厥,贈送給始畢可汗。

李琛,字仲寶,是唐朝的宗室成員,唐高祖李淵的七叔李蔚的孫子,李安是他的父親。

李琛當時與太常卿鄭元璹一同帶著女伎聘問突厥始畢可汗,約為和親。這次和親活動旨在透過聯姻來鞏固與突厥的關係,始畢可汗遣骨吐祿特勒隨李琛入京獻物,李琛因此被授予刑部侍郎。

高祖李淵這一舉措是唐朝初期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透過外交手段緩和與突厥的關係,避免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為唐朝集中力量平定中原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勢力創造有利條件,也展現了李淵作為開國皇帝的政治智慧和戰略眼光。

九月,唐高祖李淵下詔追諡楊廣為“煬帝”。在八月,李淵已經同意留駐江都的郡守陳稜之請,粗備天子的儀衛,將煬帝的棺材移至成象殿,換了考究的棺木重新裝殮,據說“發斂之始,容貌若生,眾鹹異之。”改葬於江都宮西的吳公臺下。皇帝安葬,總要有個諡號,因此,唐高祖追諡楊廣為“煬帝”

諡法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政治文化制度,透過對已故君主的評價,體現當權者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

“煬”字在諡法中是一個典型的惡諡,意為“逆天虐民”“好內遠禮”。李淵透過追諡楊廣為“煬帝”,將其定義為暴君和亡國之君,此後,“煬帝”便成為了暴君的代名詞,楊廣的歷史形象也被定格為“荒淫無道”的亡國之君。這不僅是對楊廣個人的批判,也是對隋朝政權的徹底否定,是對隋朝滅亡教訓的總結。隋煬帝的暴政、濫用民力、窮兵黷武導致隋朝迅速崩潰,李淵透過這一諡號警示後世統治者,必須吸取隋朝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在向天下表明唐朝是順應天命、取代隋朝的新政權,向天下宣告,隋朝是因暴政而亡,唐朝則是以“仁義”立國,順應民心,具有無可爭議的正統性。也在向周邊政權和割據勢力表明,唐朝已經取代隋朝成為中原正統政權,任何試圖挑戰唐朝權威的行為都將被視為非法發動勢力,從而震懾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勢力。

唐朝在建立初期,特別強調“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採取與隋朝截然不同的政策,注重休養生息、減輕賦稅、恢復民生,廣泛贏得民心。在當時,追諡楊廣也順應了民眾對隋朝的不滿情緒,贏得了廣泛的社會支援,為唐朝的鞏固和統一奠定了基礎。這一事件在政治、歷史、文化和社會等多個層面都具有深遠的意義,是唐朝初期政治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再說宇文化及前不久被李密戰敗後,帶著殘兵敗將逃到了魏縣。

唐初的魏縣,即現今的河北省邯鄲市魏縣。古魏縣屬魏州,魏州在唐代屢經更名,但始終是一個重要的行政區劃,被譽為“華夏魏都”,戰國時期魏文侯或魏武侯建都於魏縣,魏縣曾長期為魏國國都。現今魏縣的主要歷史遺蹟有古驛道、古城遺址等,如漢城、舊縣廟古城、洹水古城等。

跟隨宇文化及來到魏縣的張愷等人密謀逃離宇文化及;事情被發覺後,宇文化及殺了他們。他的心腹逐漸減少,兵力也日益衰弱,兄弟們再也想不出別的辦法,只是聚在一起縱情飲酒,欣賞女樂。宇文化及喝醉後,責備宇文智及說:“我當初並不知道這件事,是你出的主意,強行推舉我為首領。如今一事無成,兵馬日漸離散,還揹負著弒君的罪名,天下人都不能容我們。現在家族覆滅,難道不是因為你嗎?”說完,他抱著兩個兒子痛哭。宇文智及憤怒地說:“事情成功的時候,你從不責備我,現在快要失敗了,卻想把罪責推給我,你為什麼不殺了我去投降竇建德!”兄弟倆多次爭吵,言語間毫無長幼之分;酒醒後又繼續喝,這種情況成了常態。他們的部下大多逃亡,宇文化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