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講到,李密由於過於專注於自己的軍事行動和與皇泰主楊侗的關係,卻忽視了東都城內錯綜複雜的政治局勢,嚴重低估了王世充的野心和狠勁兒,王世充更是以李密勢力入侵為藉口,先發制人,剷除了阻礙其慾望和腳步的“洛陽七貴”中的四貴,皇甫無逸逃走投靠了唐朝後,只剩下看似老弱無能的段達和他自己這兩貴。

王世充在東都洛陽發動兵變時,李密為表明自己的忠心,試圖在複雜的政治局勢中尋求更好的發展機遇,正在入朝覲見皇泰帝的路上。他行至溫縣,便有探兵回報,稱元文都等人已被王世充殺害。

隋唐時期的溫縣,既是位於今天河南省焦作市的溫縣,這裡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區。在唐初,溫縣不僅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發源地,還湧現出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

溫縣在夏代稱為溫國,商代祖乙曾在此建都,周代為畿內之地,春秋時晉國在此設縣。唐初,溫縣屬懷州,武德四年(621年)改為李城縣,同年複名溫縣。溫縣古稱“溫”,緣於境內有兩個溫泉,一個在今孟州市西北的治牆村,另一個在今溫縣城西南。

唐初“三彥”之中長兄溫大雅的六世孫溫造,在任河陽、懷州節度觀察使期間,奏請開浚了懷州古秦渠枋口堰,役工四萬,工程完成後灌溉溫縣、濟源、沁陽、武陡四縣農田,受益面積逾五千餘頃。當地人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改渠名為右史渠,溫造被後人尊稱為“河神”。

溫縣還是太極拳的發源地之一,溫縣陳家溝是陳氏太極拳的發源地。溫縣盛產“四大懷藥”,包括山藥、地黃、菊花和牛膝,這些藥材在中醫中具有重要地位。唐初的溫縣不僅在政治和軍事上有重要地位,其文化和特產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密得知王世充兵變後,深知其中利害關係,如果此時再進洛陽城,等於主動把自己送入虎口。權衡再三,最終決定先返回被瓦崗軍佔領的金墉城。

而此時的東都洛陽,正籠罩在一場巨大的災難之中。由於連年的戰亂與災荒,洛陽城遭遇了罕見的大饑荒。城中的百姓們在飢餓與困苦中苦苦掙扎,生活陷入了極度的困境。糧食的極度匱乏使得米價飆升到了一個令人咋舌的高度,一斛米的價錢竟然高達八九萬錢。唐初一斛米大約是20斤米,八九萬錢相當於30兩銀子,也就是說,當時一斤米的價格是1.5兩銀子,一般的百姓根本無力購買。

在如此艱難的困境下,為了生存,許多人不得不透過一些非法的方式來獲取錢財。其中,私鑄錢幣的現象尤為猖獗。這些私鑄的錢幣質量極為低劣,其中大多摻雜著錫環。這些錫環細得如同髮絲一般,幾乎難以辨認。私鑄錢幣的大量流入市場,使得原本就不穩定的經濟秩序更加混亂,百姓們的生活也因此雪上加霜。

李密到達金鏞城後,意外的碰到了一位老熟人,此人便是徐文遠。

徐文遠出生於洛州偃師(今河南偃師),是隋末唐初的一位著名學者和大儒,其父徐徹是梁朝的秘書郎,母親是梁元帝蕭繹之女安昌公主。公元554年,南北朝時期西魏滅南梁時,由於江陵淪陷,徐文遠一家被擄掠到長安,家境貧寒,無法維持生活。他的哥哥徐休賣書度日,而徐文遠則透過在書店翻閱書籍,廣泛閱覽《五經》,尤其精通《春秋左氏傳》。

隋文帝開皇年間,徐文遠累遷太學博士,大業初年被授國子博士。他在講解經書時,常常提出自己的見解,深受學生們的尊敬。在太學期間,他向大儒沈重求教,因其卓越的見解和學識,深受沈重的歎服。他講解經書時,多創立新義,前代儒者有分歧的觀點,他都能判定是非,並表達自己的見解,因此,他的課程吸引了眾多學生,包括竇威、楊玄感、李密、王世充等,這些學生後來都在隋末的政治和軍事舞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