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唐軍隴右兩敗,李孝恭平巴蜀留患,張道源個人魅力穩山東(第1/5頁)
章節報錯
上一章講到唐王李淵派遣李世民前去攻打薛仁杲,很快李世民便得勝歸來。但此時,李淵還在擔心另三路兵馬的情況。
原來,李世民西征出發的同時,李淵又派遣姜謨、竇軌一同出兵散關,去安撫隴右地區;左光祿大夫李孝恭去招撫山南地區;府戶曹張道源去招撫山東地區。
隋朝散關,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大散嶺上,是關中四關之一。秦末漢初,劉邦透過散關進入關中,奠定了漢朝的基業;三國時期,曹操曾透過散關進攻漢中,顯示了其重要的軍事價值;隋朝時期,散關作為重要的軍事關隘,為軍事行動提供了戰略支援。
散關因其險峻的地形,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它不僅是關中與川蜀之間的咽喉要地,也是南北交通的關鍵節點。控制了散關,就意味著可以有效地控制漢中,進而影響到整個巴蜀地區乃至更廣泛的地域。
竇軌我們前文已多次提到,他是李淵的表弟,其生性殘暴,治軍嚴酷,喜好殺戮。李淵知其秉性,便派遣已五十八歲的老將姜謨陪他一起率兵前往隴右。
姜謨,字孝忠,秦州長道縣(今甘肅省禮縣)人,他是一位具高度責任感、勇氣和智慧集一身的將才。姜謨出身天水姜氏,北周時期憑藉門蔭入仕,起家左侍上士。隋朝建立後,曾任晉陽縣令,與唐國公李淵結交甚好,後授司功參軍,李淵起兵後,投靠唐軍義軍。唐朝建立後,支援平定薛舉西秦政權。姜謨在唐朝的職業生涯中,歷任多個重要職位,包括相國胄曹參軍、長道縣公等。他以政治才能和軍事謀略,為唐朝的統一和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姜謨於貞觀元年去世,被追贈岷州都督,諡號為“安”,以表彰他一生的功績。
姜謨、竇軌率領大軍推進到長道,遇到了薛舉的伏兵。
隋朝的長道,位於今甘肅省西和縣境內,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地方。長道作為行政建置中心,其名字始於北魏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當時設立水南縣,後改為長道縣。隋、唐及兩宋時期,長道縣基本上一直存在,直到元朝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撤銷,併入西和縣。
長道在隋朝時期不僅是重要的行政單位,也是連線南北交通的關鍵節點。隋文帝為了平衡關中地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與江南的糧食產地,修建了大運河,其中一部分就經過長道。長道作為運河的一部分,對於整個運河系統的成功運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薛舉,這位野心勃勃且軍事才能卓越的割據者,對李淵的勢力擴張早已有所警惕。當得知李淵派遣姜謨、竇軌二人率領軍隊前往隴右,企圖搶佔自己的地盤,他便在長道附近精心佈置了兵力,設下了重重埋伏。這些埋伏巧妙地利用了長道一帶的地形優勢,有山丘的掩護、樹林的隱蔽以及河流的阻隔,讓唐軍很難察覺。
姜謨和竇軌所率的軍隊毫無防備地進入了薛舉精心編織的陷阱之中。戰鬥瞬間爆發,薛舉的軍隊從四面八方衝殺出來,喊殺聲震天動地。薛舉計程車兵們個個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他們在戰鬥中表現出了極高的戰鬥素養。
相比之下,姜謨和竇軌的軍隊由於長途行軍而疲憊,被眼前的突然襲擊毫無防範,很快隊伍就被打散,他們在敵人的猛烈攻擊下開始節節敗退。儘管姜謨和竇軌試圖重新組織軍隊進行反擊,但是局勢已經難以挽回。
最終,在薛舉強大的攻勢下,他們只能選擇撤回,以避免軍隊遭受更大的損失。
姜謨、竇軌安撫隴右地區戰役的失敗,使得李淵需要重新調整戰略,而姜謨和竇軌也吸取了教訓,為後續的戰鬥做好準備。此戰不僅是對他們軍事能力的考驗,也對當時的歷史程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李淵考慮到唐弼死後,他的殘餘勢力也在隴右附近活動。為了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