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從晉陽到龍門,李淵為了“小目標”開啟了改寫歷史的大門(第4/5頁)
章節報錯
區,為唐朝的建立奠定了極為重要的基礎。
任瑰的建議不僅展示了他的戰略眼光,也為李淵提供了寶貴的戰略支援,對李淵的軍事行動產生了重要影響。
李淵大軍到達壺口後,準備渡過黃河。
隋朝的壺口位於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壺口鎮,是黃河上的一個重要渡口,東瀕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壺口鎮,西臨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鄉。聞名中外壺口瀑布便在這裡,位於今日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和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之間,是中國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
壺口是連線山西和陝西的重要通道,唐高祖李淵在佔領絳郡(今山西省運城市絳縣)後,選擇繞過隋朝名將屈突通重兵把守的河東,向壺口前進,準備從壺口下游的禹門口西渡黃河。
沿岸百姓早已聽聞,積極主動獻上船隻百餘艘,李淵深為感動,當即分配置於水師。這時,收到招撫信件的孫華趕忙過河來見李淵,李淵看到孫華來了,非常高興,說道:“孫華來了,我的事情就能成功了。”
李淵與孫華手拉手交談了很久,並未因孫華是賊寇小瞧於他,而是鼓勵並誇讚他的才能,然後任命孫華為左光祿大夫、武鄉縣公,待取得馮翊後,繼任馮翊太守,並讓他統領自己的部下加入義軍,其部下立下軍功的,委託孫華自行封官賞賜。
孫華很是感激,當場表態願意做先鋒,引軍渡河。李淵於是派偏師(指在主力軍翼側協助作戰的部隊)先渡河,又封任瑰為招慰大使,讓他去勸撫河西未歸降的郡縣和守城官員,向他們說明利害關係,儘快歸降。
自此,李淵在公元617年七月十五日於晉陽城乾陽門吹響反隋的號角起義兵,至617年八月十五日義軍兵至龍門(今山西河津),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這位未來的唐高祖已經帶領他的義軍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
李淵的義軍,自出乾陽門,便如同燎原之火,沿途不斷有民眾響應參軍,還有一些地方勢力和小股武裝歸附,使得兵力得到了顯著的擴充,迅速壯大,這不僅僅是數字的增長,更是民心所向的生動體現。
李淵起兵之初,便釋出了討伐隋煬帝的檄文,這篇檄文如同一把鋒利的匕首,直指隋煬帝的昏庸和暴政。我們前幾章描繪的隋朝末年的慘狀,正是當時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饑荒、瘟疫、無休止的征戰,這些沉重的負擔壓得百姓喘不過氣來。李淵的檄文如同一道閃電,照亮了人們心中的希望,許多有志之士和強壯的民眾紛紛投奔他的麾下,希望能夠推翻暴政,迎來一個新的黎明。
與此同時,李淵的軍隊在行進的過程中,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援。富商大賈和豪強大族看到李淵的軍隊紀律嚴明,對待百姓秋毫無犯,紛紛獻出糧食、錢財和兵器。百姓們面對旱災食不果腹的情況下,甚至自發獻糧,支援義軍。這種全民支援的局面,為李淵的軍隊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也讓他的起義之路更加寬廣。
這一個月的時間,也是隋朝統治秩序徹底崩潰的過程。地方官員在隋煬帝的長期壓迫下,早已失去了對隋朝的忠誠,看到李淵的勢力迅速壯大,紛紛選擇投誠。這種從上至下的瓦解,不僅反映了隋朝內部統治的腐敗和無力,也預示著隋朝即將走到盡頭。
隋朝將官的投誠,更是加速了隋朝的滅亡。這些將領在隋煬帝的無道統治下,早已心生不滿,而李淵的起兵給了他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李淵不僅對投降的將領給予寬容的待遇,還重用他們的才能,這讓許多隋將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未來。這種統治階層內部的分裂,是隋朝無法挽回敗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八月十五日,當李淵的軍隊到達龍門,站在黃河岸邊,望著滾滾東流的河水,他的心中既有對未來征程的無限憧憬,也有著一絲憂慮。前方的道路充滿了未知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