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李淵在楊廣淫威下隱忍十三載,終在晉陽城順天改命起義兵(第3/5頁)
章節報錯
郭子和原名李子和,是隋朝末年同州蒲城(今陝西渭南市蒲城縣)人。然而,由於犯下罪責,郭子和不幸遭到流放之刑,被遣送至遙遠的榆林郡(今內蒙古托克托縣)。
當時,正值該郡遭遇嚴重的饑荒災難,餓殍遍地,民不聊生。面對如此慘狀,心懷壯志的郭子和並未坐以待斃。他私下裡秘密聯絡了十八位英勇無畏、敢於捨身取義之人,共同謀劃一場驚天動地的行動。
經過精心策劃與籌備,這郭子和帶領十八位好漢趁著夜色悄然靠近郡門。他們身手矯健,動作敏捷,如鬼魅般迅速地展開攻擊。一番激烈廝殺之後,成功擒獲了郡丞王才。隨後,郭子和當著眾多饑民的面,歷數王才對百姓疾苦漠不關心的種種罪行。這些罪行令人髮指,激起了民眾的滿腔憤怒。最終,郭子和手起刀落,將王才斬首示眾,以平民憤。
緊接著,郭子和果斷下令開啟官府糧倉,將其中儲存的糧食分發給嗷嗷待哺的百姓們。此舉猶如久旱逢甘霖,讓無數瀕臨絕境的人們重新燃起了生存的希望。
經此一役,郭子和聲名遠揚,深受百姓擁戴。他順勢稱帝,自稱為永樂王,並改元醜平,正式豎起反隋大旗。同時,他還尊崇自己的父親為太公,委以重任。又任命自己的弟弟郭政擔任尚書令一職,而郭子端和郭子升則分別出任左右僕射,協助處理軍政事務。
此時的郭子和麾下已聚攏了兩千餘名精銳騎兵,實力不容小覷。為進一步壯大自身力量,他審時度勢,決定採取合縱連橫之策。一方面,他積極向南拓展勢力範圍,與梁師都結盟聯合;另一方面,則向北尋求突厥的支援與庇護。為此,郭子和將自己的兒子送往突厥充當人質,以此來穩固雙方關係,確保自身地位不受威脅。
突厥始畢可汗原本打算同樣賜予郭子和平楊天子的封號。但郭子和深知這個封號所帶來的巨大壓力與風險,權衡利弊之後,毅然決然地堅決推辭,表示不敢承受如此殊榮。見郭子和態度堅決,始畢可汗只得改變主意,改封他為屋利設。
後來,唐朝建立一年後,郭子和自動取消王號,遣使到長安請求歸唐,後被唐高祖李淵任命為榆林郡守,封金河郡公。郭子和在唐朝歷任靈州總管、金河郡公、郕國公、右武衛將軍、婺州刺史、夷國公等職,最終官至黔州都督。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郭子和去世。
郭子和在隋朝末年的動亂中,因反抗隋朝的暴政而起義,雖然自稱永樂王,但他在起義過程中,主要是為了保護地方百姓,避免更大的戰亂。在唐朝建立後,他能夠審時度勢,主動歸附唐朝,並在唐朝擔任重要官職,為唐朝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李淵通好突厥的同時,始畢可汗已冊封劉武周為定楊天子,梁師都為解事天子,郭子和又佔據了大西北。
李淵看到天下局勢已變,隋朝氣數將盡,且自身的準備也已完成,便覺時機成熟。因劉文靜此時正在出使突厥,未在城中,他召集了李世民、裴寂等核心人物到府中一處密室商議起義兵之事。
眾人分席而坐,房間裡的氣氛略顯凝重又透著一絲壓抑不住的激動。
李淵首先打破沉默,他目光堅定地看著眾人,緩緩開口道:“諸君,如今隋朝綱紀崩壞,民不聊生,各地義軍蜂起,此乃天下大亂之象。我等在此晉陽擁兵自重,本就有保境安民之責,如今看來,當順應大勢,舉兵反隋,你們意下如何?”
李世民率先響應,他神色堅毅,眼中閃爍著熾熱的光芒,說道:“父親,孩兒以為甚是。如今聖上無道,百姓困苦不堪,我李家多年積攢兵力與威望,此時正是改天換地的大好時機。兒臣願領兵作戰,定能建不世之功。”
裴寂接著起身,向李淵深深一揖,說道:“唐公,世民公子所言極是。如今突厥對我們已定支援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