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寵愛褒姒,便廢申後立褒姒。因此,要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這些事看來似乎都是些細小家事。然而,一個國家卻會因家事變故而引起內亂,從而殃及周邊鄰國。家內紛爭,國內必然會產生兩派對立的局面,為了擊敗對方,便會求助於鄰國。於是,兩派相爭又將引起鄰國間的派系鬥爭。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治國必先齊其家者

《大學》(四書五經之一)中有此記載。南宋朱熹(朱子,

1130— 1200)對此的解釋為: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第二條(孟子稱之為“再命”):

尊賢育才,以彰有德。

人才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尊重賢人,養育人才,來表彰有德之人。

第三條(三命):

敬老慈幼,無忘賓旅。

第二條強調要讓賢人及有能、有才之人參與政治,這裡所說的政治原則便是第三條所講到的內容。老人和兒童都是弱者,關心弱者是政治的關鍵所在。賓,指在國內的外國人。旅,表示旅行者。要像保護自己的國民一樣對待外來人,顯示出要摒棄排他的政治姿態。

第四條(四命):

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

官職的世襲和兼任不僅妨礙了有能之人的登場,還有導致權力集中到一人手中的危險。透過世襲和兼任將權力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的重臣,還有可能會對君主造成威脅。竊取政權的不祥之事應防患於未然。另一方面,從君主方面考慮,也應當適才適所,量才錄用。“士”指一般的官僚,“大夫”指的是大臣一級,通常被合稱為“士大夫”。絕不允許隨意處死重臣等事件的發生。所謂的“專殺”,是指未得到天子許可不得隨意處死士大夫。

最後一條(五命):

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

防,指堤防。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便擅自更改水路等此類人為的決堤行為,要絕對禁止。黃河決堤會淹沒房屋和田地,甚至殃及百姓的性命。在黃河諸國之間的戰亂中,如果能夠破壞敵人關鍵地帶的堤防,必然能夠給對方以重創。這幾乎是制勝之法則,然而對方也可能採取同樣的手段。

這類似於現代的核武器。

下面還對各國不準禁止糧食出口達成了協議。

諸侯封臣時要昭告天下。將某人封於某地、任何職,都必須首先告知於天子。周天子雖說名存實亡,但仍是天下的象徵,諸侯原本也是由天子所封,而後方才君臨各自的領地。既然諸侯的領地原是由天子所賜,因此如果要把受封自天子的土地再分於功臣,就必須要告知原來的主人。並且,告知於天子便意味著告知於天下,其他諸侯也都可知曉。這就保證了各國諸侯瞭解其他國家內部人事的重要變遷。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各國的資訊公開化,以便於相互瞭解。

《孟子》對葵丘之盟的記載還有:

諸侯束牲載書而不歃血。

“束牲”是指將作犧牲的動物捆綁起來。犧牲,原意是指殺死用作犧牲的動物,而捆綁起來便意味著不將其殺死。

在此之前的會盟中,作為誓約的象徵,都要將犧牲殺死,飲其鮮血。然而自此次葵丘之盟開始,採取了一種新的形式——將寫有誓約的事項的書(或寫在絹、木簡之類上),捆綁在被束動物的背上。誓約形式的變更屬於重大事件,特以“不飲血”作為標誌。

以上的五條誓約法則,令人感受到濃厚的儒教氛圍。因為葵丘之盟與儒教的理想較為一致,所以四百年後,孟子不禁感慨道,古代的諸侯可以嚴格遵守盟約,而今諸侯卻五約盡犯。

《論語》並